1946年,国民党军队进行了大规模的军队整编,原来的步兵师被重新编制为“整编师”,而原有的“整编师”则被转变为“整编旅”。
从步兵师改为“整编旅”这一改变,实际上并没有对直属部队产生太大影响,变化的重点在于原来三团编制的步兵师,被压缩为两团编制的整编旅。
表面上看,三团编制减少为二团,意味着兵力大约减少三分之一;但实际上,当时的国民党军普遍存在兵员不足的问题,所谓的“整编”更多是将缺员的三团制整编成编制满员的二团制。虽然一些年老体弱的士兵以及冗余的军官被裁减,但对战力的核心部分并没有造成太大影响。
对于一些本来就比较充足的单位而言,原本的富余兵力则被重新分配到步兵团和旅直属部队。
因此,那时的整编旅通常拥有八千至九千名士兵,而兵力较少的整编旅也能达到六千至七千人。
实际上,1946年的整编师改革是基于当时国军兵员缺额现状的“充实性”整编,并不会造成三分之一的战斗力损失。相反,由于充实了战斗单位,这反而有可能提升部队的整体战斗力。
然而,随着战斗中的实际情况逐渐显现,二团制的编制并不适应战斗需要,导致国民党军各部开始要求恢复三团制。
需要注意的是,这种恢复的三团制并不是指恢复到抗战后期那种兵员严重短缺的情况。毕竟,战后国民党军的控制区域远大于抗战后期,兵员征集相对容易。在这种情况下,恢复三团制实际上意味着要将兵力增加到满编状态。
整个过程可以概括为:
从抗战末期兵员短缺的步兵师,经过充实而形成的二团制整编旅,到恢复为三团制并尽力补充兵员的整编旅。
因此,虽然1945年的步兵师和1947年的整编旅在表面上都属于三团制,但经过这段调整后,后者的实际兵力反而更为充足。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1947年整编师的编制情况。
根据国民党军1947年制定的新整编旅编制,整编旅除了旅部外,仅下辖一个搜索连和一个通信连。炮兵、辎重等直属部队要么划归整编师,成为师直属队,要么直接强化到步兵团内部。
根据步兵团的编制,一个步兵团的兵力超过三千人,具体来说是3100人。这是一种“大团”编制。
具体来说,步兵团下辖三个步兵营,每个营包括三个步兵连、一个重机枪连、一个迫击炮排、一个输送排。
每个步兵连的兵力为165人,重机枪连有115人,迫击炮排为62人,输送排为85人,再加上营部,整个营的兵力达到777人。
步兵团还设有搜索连、迫击炮连、输送连、通信排和卫生队等直属部队。
其中,搜索连的兵力为177人,迫击炮连为127人,输送连为179人,卫生队为130人,通信排为110人(实际为连级规模)。
这些直属部队和团部机关加起来,总兵力大约为769人,几乎相当于一个满员步兵营的兵力。
因此,三千多人的步兵团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兵力配置相当充实的大团。
仅三个步兵团的总兵力便可达到9300人。
然而,1947年的整编旅在旅级单位的编制上则显得较为空虚,除了机关和直属的两个连,只有三四百人。炮兵、工兵等职能被集中到整编师层级,而输送职能则下放到步兵团。
由于整编旅的编制相对空虚,这在实战中显然会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后续的整编旅又增加了一个输送连、一个工兵连和一个卫生队,增员约470人。
如此一来,整个整编旅的编制达到了约一万人左右;之后,整编旅改为整编师,实际上只是名称上的变化,实质上编制并未发生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