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顾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时,我们常常会惊讶地发现,尽管中国东部的大部分省市都已沦陷,但福建和陕西两个省却奇迹般地未被日军完全占领。特别是福建,尽管周围都已被日军占领,内部却依然保持着大片未被征服的区域。那么,这背后究竟是为什么呢?
当时,日军不仅控制了台湾,而且浙江、广东等福建周边的省份也完全沦陷,福建似乎是一座孤立的岛屿,攻占它看起来应当是轻而易举。然而,事实远非如此。实际上,日军并非没有试图占领福建,但严格说来,它并没有完全控制福建。随着全面侵华战争的爆发,福建沿海的一些重要城市,如福州、厦门等地已被日军占领,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福建未能完全沦陷的首要原因,还是与当地独特的人文环境息息相关。作为一个沿海省份,福建长期以来就饱受“倭寇”骚扰,民众因此积累了强烈的抗敌情绪,并逐渐形成了坚韧不拔、彪悍的民风,几乎全民皆兵。在整个抗日战争期间,福建人民展现出了强大的抵抗意志和能力。
此外,福建复杂的地势也是一个关键因素。福建的内部地形以山地为主,只有沿海城市地势相对平坦。日军擅长的机械化大规模战斗,在福建山区根本难以展开,反而给了擅长游击战的中国士兵更多的优势。因此,日军在福建内部屡次受挫,逐渐放弃了彻底占领福建的计划。更重要的是,日军奉行“以战养战”的策略,如果继续攻占福建,不仅战线会被拉长,投入的人力、物力和兵力也会极为庞大,最终得不偿失。
不过,福建的沿海城市却并没有那么幸运。自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就开始对福建的沿海地区产生浓厚兴趣,并派出特定的团体——日本浪人。这些浪人伪装成商人、教师等身份进入福建,迅速渗透到当地,并以间谍活动为主。许多日军高层的早期人物,如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等,最初都出自这个组织。浪人们在福建进行非法营生,敛财的同时,也为日军在东亚战场提供了大量经费。此外,福建市场上大量日货涌入,物价飞涨,本地的国货几乎无存活空间。日军还通过严密管控当地的报纸,打压任何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声音,甚至通过发行日本报纸进行宣传,试图改变福建民众的思想。
在军事方面,日军不仅进行大规模轰炸,还采取了陆军对当地进行烧杀掠夺。1942年4月20日,日军轰炸福州,造成约100人伤亡。同年,日军又用36架军舰对平潭县城进行轰炸,造成百余人死伤。福州曾两度沦陷,每次都遭到轰炸,民房被毁达2745座,死亡人数高达5000余人,妇女被强制送往海南充当慰安妇。
尽管如此,福建人民并没有屈服,而是始终保持着强烈的抗日情绪。无论是金门的沦陷,胡里山大炮打残日舰,还是当地组织新四军北上抗日,福建人民展现了顽强的抵抗精神。
与福建不同,陕西在整个抗战时期几乎没有遭受日军的侵略,尽管日军在全国范围内横行霸道,却始终未能攻下陕西。唯一的战果是日军曾攻占过府谷县,但仅仅维持了几个小时便被中国军队夺回。
陕西之所以能够保持独立,首先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陕西位于中原的核心,连接华北和西北,秦岭山脉横亘其中,成为天然的屏障。如果日军攻占陕西,它将能够顺利开展对东南西北各方向的侵略计划。因此,陕西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潼关便是战略要地,而陕西的省会西安,既是多朝古都,也是西安事变的发生地,承载着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象征。
陕西在政治上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延安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革命根据地,是无数革命者心中神圣的土地。如果日军能够攻占陕西,将极大打击我党的士气。日军也曾对延安进行过几次侦察和轰炸,但最终都未能得逞。
陕西未被日军攻占的原因还包括其复杂的地理环境。要进攻陕西,日军首先需要渡过黄河,而黄河水流湍急,尤其是陕西段水流急湍,对日军的机械化部队构成了巨大的障碍。尽管日军进行过二十多次渡河尝试,但始终未能成功。
即使日军能够侥幸渡过黄河,接下来将迎接的是陕西著名的自然障碍——崤函古道,以及被誉为陕西第一要塞的潼关。潼关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因其背靠天险,易守难攻。历史上,秦国正是凭借潼关的天然屏障,能够在对外战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此外,陕西在日军战略中的地位较低,尽管延安是我党的政治中心,但日军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占领冀鲁豫革命根据地,也就是今天的山西省,而山西的防线尚且难以突破,更别提陕西了。蒋介石也在陕西驻兵重守,特别是在1938年,国民政府为防止陕西沦陷而专门设立了第十战区,派遣精兵把守陕西,使得日军无法进一步突破。
从经济角度看,陕西地处黄土高原,土地贫瘠,缺乏日军急需的资源,如粮食、橡胶、石油等。因此,陕西对于日军来说,并不像其他省份那样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随着太平洋战争的爆发,日军深陷泥潭,原本计划攻占陕西的计划也被迫搁置,直到战争结束,陕西依旧未被侵占。
福建与陕西作为抗日战争中未被日军大规模占领的两个省份,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人民的顽强抵抗,以及中国士兵的不懈奋斗,最终成功抵御了外敌的侵略。
历史铭刻着人民的伟大精神,只有团结一致,才能共同战胜敌人。福建和陕西的人民为抗击日军付出了巨大的牺牲与贡献,这份历史需要我们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