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5月2日的清晨,舟山群岛弥漫着浓厚的雾气。前一天从上海港起航的“向阳红16”号海洋科学考察船,在49岁的船长金明奇的操控下,谨慎地穿行在雾霭之中。虽然低能见度让航行变得不那么顺利,但船长金明奇已经在这艘船上有了11年的驾驶经验,众人都并未对薄雾过于担心。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5月2日凌晨5:05,船体突然传来一声巨响,紧接着“向阳红16”号被猛烈撞击,迅速沉没。仅仅一个小时后,6:50分,所有幸存者终于成功登上塞浦路斯的“银角号”货轮。巨大的撞击让这艘万吨级科考船瞬间沉没,而来自塞浦路斯的“银角号”不仅拒绝提供赔偿,甚至还扣押了中国船员。事情究竟是怎么发生的,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
5月1日,金明奇船长接到任务,决定从上海港出发,前往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进行海底金属结核资源调查。在出航前,他反复叮嘱船员:“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 金明奇知道,东海的气候变幻莫测,5月时节冷暖气团交汇,海面上的雾霾常常从南至北吹来,经过舟山群岛时,视距很可能低至50米。考虑到有些船员经验不足,他特意加强了安全提醒。
然而,在执行任务时,意外还是发生了!5月2日5:05,船舱突然剧烈晃动,惊醒了还在沉睡的船员。浓烟弥漫,船员们都被惊醒。船长金明奇立刻反应过来,紧急组织大家逃生。在逃生过程中,猛烈的撞击声几乎震破了船员的耳膜。年长的大副胡其芳立刻做出判断:“钢板撕裂,主机爆炸,必须立刻组织撤离!” 大副胡其芳带着众人进入机舱,碰到了正值值班的沈忠伟。沈忠伟沉声告知:“机舱进水严重,情况非常紧急。”
大家意识到,船体倾斜得越来越严重,水正以惊人的速度涌入舱内。船员们只得跟随指令,按照预定的计划有序撤离。
事故发生之前,一切看似如常。虽然能见度较低,只有20至30米,但经验丰富的船长并未将其视为难题。然而,雾中突然出现的庞大船体让船长完全没有准备时间,船长赶紧下令转舵,但距离已经太近,塞浦路斯的货船还是毫不犹豫地撞了上来。
这时,船上的一些新船员看到这一幕,才意识到情况的严重性。发生撞击后,船长金明奇迅速发出了求救信号,并指示大家撤离。然而,电力系统在两声警报后就完全失效,船员们只能听从指挥,紧急穿上救生衣,急速登上救生艇。
5:10,船体已经严重损坏,2艘救生艇无法使用。船长命令船员迅速前往左舷,准备撤离。为了确保重要的科学人员优先上救生艇,船员们按照指令井然有序地组织撤离。
船员们的安全意识十分强烈,尤其是在面对如此紧急的局面时,大家始终不忘执行应急演练中学习的安全规定。紧急情况下,船员们纷纷帮助科学家登上救生艇。此前,船长金明奇曾组织过紧急撤离演练,每个人都知道自己的职责。然而,随着救生艇损坏,撤离变得更加艰难。
事故发生后,我方船员再次向银角号求救,但对方置若罔闻。眼看求援无望,我方船员冒着生命危险终于将救生艇放到海面,虽然救生艇规定最大载客数为39人,而三号艇为28人,但为了救更多人,最终两艘救生艇上总共挤入了90多名人员,超载十多人。
5:20,向阳红16号的船尾已开始下沉。此时,船长金明奇将自己的座位让给了机要员王培,并交接了这次科考的重要材料。金明奇的心情复杂,虽然他的首要任务是确保船员的安全,但他心中依然记挂着这些极为重要的资料。
与此同时,船员姜汝斌冒着巨大的危险,二度返回船舱,抢救船上的贵重物品。他忍受着日渐上升的海水和船体倾斜带来的巨大压力,终于成功救出了100多斤重要资料。尽管他已经精疲力尽,但依旧坚持将贵重物品上锁后带到甲板。
5:25,剩余的20多名船员和科学人员终于顺利撤离,眼睁睁看着“向阳红16”号沉入海中。就在这时,船员们意外地发现了失踪的大管轮梅秋芳,他被困在2号救生艇旁,凭借幸运被成功救出。
5:40,船体完全沉没,事故最终造成107人生还,三人失踪。
“向阳红16”号建于1981年,配备了世界一流的通讯和导航设备,安全性能极高。它已经执行过五次类似任务,是世界上最先进的科考船之一。然而,这场事故的发生,暴露出了意外的复杂因素。在雾霾遮蔽下,海面能见度低,“银角号”货船的错误判断与拒绝援助,才是这场灾难的真正根源。
事故发生时,船员和科学家们正进行为期16个月的西太平洋海域考察。尽管能见度低,船员们依旧小心航行,但由于一个小小的错误,最终酿成了大祸。银角号不仅没有遵守航行规定,还在撞击后冷漠无情地拒绝救援,甚至将我方船员长时间软禁。直到5月5日,经过我国方面的外交努力,才终于解救了被扣留的船员。
这场事故造成了我国重大财产损失,三名船员的英勇牺牲,以及国际社会对于航行规则的忽视。这一切提醒我们:国家实力的强大,是保障航海安全、确保公民权益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