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蜀汉的丞相,堪称历史上备受尊崇的人物。自古以来,诸葛亮便以智谋和忠诚著称,后世文人对他更是赞誉有加。尤其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通过极尽渲染手法,塑造了一个几乎完美的诸葛亮形象。然而,这位为刘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臣,却在去世时遭遇了一位人物的极大羞辱。这人甚至在听闻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时,言辞激烈地说道:“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那么,这个给诸葛亮带来如此羞辱的人是谁?又是怎样的一段历史背景,促使他如此评价诸葛亮?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东汉末年,乱世群雄逐鹿,英雄辈出,三国时期的“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除了诸葛亮的“卧龙”和庞统的“凤雏”,在当时的中原大地上,还有不少低调而深具才华的人物,他们的出现改变了历史的轨迹。李邈,蜀汉的重臣之一,便是其中一位。在史书中关于李邈的记载并不多,他出生贫寒,若是在和平时代,或许一生都难以出人头地。但战乱让他迎来了自己的机会,他凭借自己的才智,迅速进入了政坛。
李邈最初效力的主公是刘璋,他是益州的领主,掌控着巴蜀一带的天府之国。蜀地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诸葛亮在《隆中对》中便建议刘备夺取益州,庞统也提出了类似的策略。刘璋手下的张松和法正等人,也在暗中支持刘备,劝他趁机占据益州。最终,在多方因素的作用下,刘备带领大军从荆州进军益州。刘备的进攻无异于一场“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权力游戏,最终他通过长期的战斗占领了益州,开创了蜀汉的基业。
然而,治理益州并非易事。刘备要想巩固自己的统治,必须招揽人才。而李邈,恰恰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始为刘备效力的。与张松和法正等人不同,李邈对刘璋虽然不是完全的忠诚,但却对刘备表现出了极高的敬意。益州受到了张鲁的威胁,刘璋曾邀请刘备入川合作防御,但当刘备驻扎益州后,却在后来取而代之。这种情况让很多人愤怒,唯有李邈站出来,痛斥刘备为“无耻小人”。然而,刘备不仅没有生气,反而对李邈宽容待之,还重用他。李邈由此成为刘备的得力助手。
李邈,作为益州本地人,对于当地的政治、经济等情况非常熟悉。在为刘备效力期间,他表现出了极强的治理能力,成功地恢复了益州的经济和社会秩序。然而,尽管他与诸葛亮是同样的蜀汉重臣,但李邈却对诸葛亮并不欣赏,甚至在诸葛亮去世时表示极大的愤慨,甚至有些痛骂之意。其根本原因,便是诸葛亮的“北伐”策略。
诸葛亮本是卧龙岗上的隐士,直到刘备三顾茅庐,才将其请出,二人携手取得了赤壁之战的胜利,并为蜀汉奠定了基础。周瑜去世后,东吴人才断层,刘备趁机占领巴蜀,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然而,关羽失荆州之后,蜀汉的局势发生了剧变。刘备为了给关羽复仇,与东吴断绝了联盟,结果在夷陵之战中惨败,几乎失去了所有资源。刘备临终时托孤于诸葛亮,交代他继续辅佐刘禅,恢复汉室。诸葛亮在此时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决心实现刘备的遗志,便开始了他长达数年的北伐。
对于许多人,诸葛亮的北伐显得忠诚而正义,但李邈却对此持反对意见。在李邈看来,蜀汉本身资源匮乏,人口少,农业基础薄弱,若与曹魏开战,几乎是自取灭亡。魏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远超蜀汉,而蜀汉连年的战争将加重老百姓的负担。李邈出身贫寒,深知底层百姓的疾苦,尤其是战争对民众带来的重压。正因如此,他坚决反对北伐,并在诸葛亮去世后,发表了“苍天有眼,蜀国有救矣”的言论,认为诸葛亮的死意味着北伐结束,蜀汉百姓将不再承受战争的苦难。
然而,刘禅并未认同李邈的观点,认为李邈的言论亵渎了诸葛亮,于是将其处死。李邈与诸葛亮的恩怨,就此结束。
回望这段历史,无论是李邈的愤怒还是诸葛亮的北伐,从某个角度来看,皆有其道理。蜀汉地处偏远,失去荆州这一战略要地,生存已属艰难,若要发展壮大几乎没有机会,必须通过战争才能争取生存空间。诸葛亮选择北伐,不仅是为了复兴汉室,更是为了延缓曹魏的扩张速度,保卫蜀汉的国运。李邈的反对,则是基于对百姓生活的深刻理解,他认为长期的战争必将加重人民的苦难。在历史的洪流中,不同的人物有不同的选择与观点,而这两种立场的碰撞,正是三国历史中最为复杂和精彩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