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皇室历史充满了有趣的变化。相比于之前几个朝代的皇室成员,他们的寿命相对较为平均,尽管整体寿命并不算特别高。然而,清朝却呈现出一个显著的趋势:皇室成员的平均寿命逐渐下降。
从现存的玉牒和满文档案来看,清朝的开国皇帝皇太极那一代的男性皇室成员中,最长寿的是努尔哈赤的二儿子代善,活到了66岁。这在没有继承大统的后代中是一个相对长寿的例子。皇太极时代,所有男性皇室成员的记录共36人,尽管寿命并不特别高,但其平均寿命仍达到了37岁,甚至超过了同时期欧洲皇室成员的平均寿命。皇太极这一代的女性皇室成员也表现得更加惊人,年纪最长的是努尔哈赤的七女儿,她活到了82岁,着实是那个时代医疗和营养条件下的一个奇迹。所有有记录的女性皇室成员共30人,平均寿命高达50岁。而同时期的欧洲赫赫有名的维特尔斯巴赫家族,其皇室成员的平均寿命也仅仅略高于40岁。
然而,天聪之后,清朝皇室成员的寿命却开始显著下降。顺治这一代的皇室男性平均寿命下降至31岁,女性则更为严重,降到了37岁。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早死”现象。2岁到15岁间夭折的皇室成员占比达到20%,这一现象直接拉低了整体寿命。
虽然顺治年间也有不少长寿的例子,比如塔拜的三女儿活到了82岁,比后来的孝庄文皇后还要长,但总体来看,顺治的皇室成员寿命并不理想。到了康熙这一代,皇室成员的寿命更是降至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低点,男性仅为27岁,女性则只有22岁。康熙朝似乎在“生育”的数量上有着特别的成就,但与此同时,皇室成员的寿命却显得极其悲观。
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恐怕与宗室的庞大规模不无关系。天聪和崇德时期的宗亲人数为79人,而顺治时期的宗亲数目迅速增长,仅男性就有133人,女性则有85人。随后的康熙时期,宗亲人数更是突破了惊人的2440人,且其中大部分成员的寿命较短。康熙年间新生儿夭折率极高,尤其是5岁以下的夭折率高达18%,这极大地拉低了男性和女性的平均寿命。
可以看出,康熙至雍正的皇室成员平均寿命低于当时中国的普通百姓。这不仅反映了宫廷内部特殊的生育和死亡模式,也折射出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正如清朝皇室成员寿命的变化所示,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激增,并非是中医的伟大贡献,而是一个社会学问题。从人口学角度来看,古代中国为了保证子嗣能够生存,选择了高生育率来弥补高死亡率,正如清朝皇室宗亲人数和平均寿命呈现反比关系一样。更多的宗亲意味着更高的死亡率,这种局面下,活下来的人数较少。
最终,这种现象说明,中国庞大人口的形成并非因为中医的高效,而恰恰是因为中医未能有效降低新生儿死亡率。这个结果是一个悲剧,而非值得自夸的成就。你看如今的全球局势,许多不发达国家的生育率仍然偏高,而发达国家则普遍面临人口下降的趋势。回过头来看,中医的“贡献”显然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