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所谓的“两少一宽”,指的是在少数民族、外国人和宗教人士犯错时,采取的“少抓少杀、谨慎量刑”的原则。这一历史上的政策,最具代表性的例子便是诸葛亮七擒七纵的故事。通过这一策略,南中地区最终彻底归顺了蜀汉政权。尽管这一故事中有部分细节为文学创作所加,但其基本精神与诸葛亮平定南中的历史过程是一致的。可以说,这是中原政权针对西南土司采取的最早也是最著名的“两少一宽”政策之一。到了清朝的康雍乾时期,这一政策被进一步发展,称之为“土司安插制度”,极大地加强了中央对西南地区土司的控制,确保西南稳固地掌握在中央政权的手中。
一、千年土司
熟悉西南古代史的人都知道“流水的王朝,铁打的土司”这一说法,意指不管中央王朝如何更替,西南土司的统治始终未曾动摇。西南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土司家族便是播州杨氏家族。杨氏的崛起可以追溯到唐朝876年,当时杨端割据播州,自此,播州便成了杨氏的领地。在接下来的五代十国乱世中,杨氏始终保持独立,未曾卷入其他政权的争斗之中。直到宋代,杨氏虽臣服于宋朝,但播州依旧实行相对独立的统治,宋朝只得通过杨氏来间接管理播州。
在宋蒙战争爆发时,杨氏家族的领袖杨价与其子杨文带领播州土兵协助宋军作战,在四川一带修建了钓鱼城,并凭此守住了四川,击败了蒙古大汗蒙哥,成功阻挡了蒙古军队长达36年的进攻,创造了一个军事历史的传奇。然而,随着襄阳等地的陷落,南宋灭亡的命运逐渐明朗,播州虽凭借大山险要地势勉力抵抗,但最终在崖山之战后,南宋彻底覆灭,播州杨氏不得不选择投降。
进入明代后,播州依然在中央政权的统治下保持独立,直到1596年,播州的杨应龙起义,中央不得不动用武力进行剿灭。经过24万明军联手围剿,历时114天,杨氏家族最终被彻底消灭。此后,明朝将播州的政权实行改土归流,播州被划分为遵义府和平越府,隶属四川和贵州。自此,西南地区的土司制度迎来了变革的开端。播州杨氏的历史长达720年,远远超过了任何中原王朝的国祚,西南的其他土司家族也大致延续了这种割据性的统治,使得中央集权一直面临巨大挑战。
二、清代对土司们“两少一宽”的开始
我们通常认为,明代开始实施土司改土归流政策,而清代继承了这一措施。但实际上,清朝初期并未立即改土归流,反而采取了扶持土司的策略,赋予他们更多特权。直到康雍乾时期,清朝才开始采取更加强硬的措施对土司进行管理,除了通过武力改土外,还实施了类似于“两少一宽”的政策,称之为“安插制度”。这一制度的核心在于对犯罪的土司尽量避免抓捕和处决,而是将其安排到外省继续担任官职,享受荣华富贵。
清朝刚入关时,南明势力仍在西南存续,为了消除南明的影响力,清朝对西南土司采取了拉拢策略,以削弱南明的势力。根据云南大学土司研究专家龚荫教授的研究,清朝初期册封了上千家土司,准许他们世袭罔替、征税自取、养兵自便。直到康熙年间,随着三藩之乱爆发,康熙为了削弱吴三桂的势力,正式实施了清朝版本的“两少一宽”政策,并规定:土司若犯轻罪,可以减免处罚;若犯重罪则按规定降职,但依旧保留部分特权。这一政策确保了大部分土司家族在未犯大错的情况下,依旧能够保有世袭特权。
三、雍乾时期大规模的安插
为了彻底消除地方割据势力,清朝的雍正皇帝开始重视西南地区的治理。自雍正二年至五年,清朝频繁将犯错的土司调往江南等繁华地区担任官职,以让他们不再心生叛意。然这种措施在实施过程中,也引发了一些反弹,其中最著名的事件便是镇沅之乱。
镇沅之乱发生在雍正四年,当时的镇沅土司刀瀚横行霸道,杀人越货,强占民妻。云南巡抚杨名时上奏报告后,朝廷决定将刀氏家族迁往江宁,但刀氏却反叛,集结土民杀死了朝廷派出的知府,并发动了叛乱。最终,清朝调集驻云南的军队平定了此乱,刀氏家族以及其他参与叛乱的人共计150多人被处决。镇沅之乱的发生促使清朝政府在雍正五年正式制定了“安插制度”,以土司犯罪的性质和轻重,决定是否将其迁移并给予其特权。
雍正八年,清朝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制度,规定土司及其家族成员若有犯罪行为,轻者可迁至邻近省份,重者则迁至远省,同时规定即便是轻罪,也可享受迁移后的安置待遇。
文史君评析
与科举官员因犯错常遭斩首、绞杀甚至株连三族相比,清朝对于土司的处理可谓宽容。只要土司没有公开反叛,中央政权通常不会过于严苛。即使是涉及杀人、抢劫、霸占土地等罪行,也大多只是采取调职或剥夺实权的处理方式,并不追究其家族成员的责任。正如雍正十年广西土司赵殿灴逃回广西的事件所示,虽然这是一起严重的逃亡事件,但最终赵殿灴仅被送回原地继续履职。这一政策使得土司能够在中央的监管下稳定地生活,并最终实现了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牢牢将西南控制在了中央政权的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