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里的历史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十五日,这一天注定是唐玄宗心中难以磨灭的一页。那天,他原本如往常一样,和杨贵妃一起在陕西临潼骊山西北麓的华清池泡温泉度过宁静时光。每年十月,他都会携带杨贵妃到此避寒。忽然,急促的马蹄声打破了安宁,一位骑快马的人慌张地报告:“安禄山叛变了!”
唐玄宗先是愣住了,并未立刻相信这个消息。紧接着,平原郡太守颜真卿带来的更详细的消息让他不得不信以为真——安禄山确实发动了叛乱。
安禄山,唐朝河东、平卢、范阳三镇节度使,联合了部将史思明,以一己之名,谋杀宰相杨国忠,联合起义。史称“安史之乱”。令人震惊的是,安禄山曾是唐玄宗的心腹、极受信任的大将。尽管安禄山“谋逆已久”(《旧唐书·安禄山传》),且早在许多忠臣的提醒下,唐玄宗也未曾警觉。他的盲目信任,换来了此刻的巨大危机。
不仅如此,整个唐朝也为此事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更让人无法预见的是,这场动乱对后世的影响,将远远超越唐朝的覆灭。
安禄山并非一位地道的唐朝人,他出身于粟特人和突厥人的混血家庭。安禄山的自述中提到:“我父是胡,母是突厥女。”他从小在边疆地区的集市中游走,逐渐摸索出以巧言令色为生的本领,善于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年少时,他曾是一个边境贸易市场的“中介”,为商人们提供交易便利。
他与自己第一次军事工作的上司、时任幽州节度使的张守珪的相遇,居然因为偷盗而被抓。张守珪原本欲将他处决,但安禄山凭借一句话成功说服了他:“将军不是想灭奚和契丹吗?为什么要杀壮士呢?”张守珪听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决定宽恕他,并在之后任用了他。
安禄山凭借这次机会,逐渐在军中立下战功,逐步赢得了唐玄宗的信任与赏识。善于察言观色、揣摩心思的他,凭借一身花言巧语,深得唐玄宗宠爱。他通过讨好杨贵妃,巧妙地与皇帝建立了更加紧密的关系。每次见到唐玄宗,他总是先拜杨贵妃,后拜唐玄宗,并以胡人的习俗解释这种顺序,令唐玄宗捧腹大笑,愉快地接受了他这番“礼节”。
他善于把虚伪的阿谀奉承表现得像是忠诚的真情。他的谄媚话语时常让唐玄宗笑逐颜开。一次,唐玄宗曾问他:“你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安禄山答道:“没有什么,只有一颗赤诚的忠心。”这种过于直白的情话,恰好迎合了唐玄宗的心意。
安禄山虽然是“外国人”,却在唐朝的权力游戏中如鱼得水,迅速上升到掌握多个重要地区的节度使职务,手下有超过18万精兵。随着权力的增加,安禄山的野心也愈加膨胀。尽管朝中已有多位臣子察觉到安禄山的叛逆心思,唐玄宗却未曾警觉。
唐玄宗的失察不仅仅是对安禄山的轻视,也与他个人的执政理念和思想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相关。自从公元712年起,唐玄宗不断扩展疆域,推行盛世政策,国家一度达到了开元盛世的巅峰。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他逐渐感到治理国家的疲惫,于是逐渐倾向于享乐主义。
唐玄宗的前半生是勤勉治国,努力实现唐尧、虞舜那样的盛世梦想。他的理想曾很纯粹,并在开元年间实现了这一理想,国家达到了空前的繁荣。杜甫曾在《忆昔》中回忆道: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
唐朝的国力巅峰时,国民生活富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唐朝的国民数量在短短几年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随着年岁增长,唐玄宗变得越来越沉迷于肉体上的享乐,尤其是在杨贵妃的控制下,他逐渐变得自满、奢侈。他开始沉迷于追求长生不老的“清静无为”,并将政事交给了心腹李林甫。唐玄宗的生活开始变得荒唐,逐渐远离了昔日的理想,变得懒散、纵欲,这也为安禄山的叛变埋下了伏笔。
李林甫的权谋在朝廷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李林甫巧妙地通过亲近宦官和妃子,获得了唐玄宗的信任,成为了关键的政治人物。然而,他深谙权谋,擅长勾心斗角,逐步打击朝中有才能的官员,并通过阴谋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最终,他成功地排挤了张九龄,使得他在唐玄宗的眼中逐渐失宠。张九龄的正直与直言不讳,让唐玄宗感到不悦,最终他被李林甫排挤出局。
在唐玄宗的政治倾向改变后,李林甫得以崭露头角,迅速扩大了自己的权力。与此同时,唐玄宗对安禄山的宠信并未改变,直到安禄山发动叛乱,唐玄宗才彻底觉醒。
安史之乱的爆发并未就此结束,反而成为了大唐的深刻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