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尽管一生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诗篇,然而他的生活始终未曾得到改善,依旧过着贫困潦倒的日子。他甚至为自己那苦涩的生活创作了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其中倾诉了自己的困境和心情。
杜甫的贫困生活,某种程度上代表了那个时代普遍的民生困境。那时,棉花尚未普及,普通百姓的被子多是由布料制成,因年复一年的翻盖,长时间暴露在寒风中,变得又冷又硬。而且,孩子们睡觉时经常踢被子,弄得被子四散凌乱。唐朝普通百姓所用的被子,大多是麻布或葛布,无法填充丝绸等保暖材料,丝棉更是富贵人家的特权。汉代流传下来的孝子故事中,闵子骞遭遇继母冷酷对待,为了让自己的亲生儿子温暖,他竟将干草塞进衣服里,然而这样的衣物依然难以抵御寒冷,行走时也极为不便。那时,棉花并未被广泛使用,甚至木棉也未普及,普通百姓只能依靠麻布或草木进行遮体,严寒的冬天,往往成为他们生死存亡的考验。
古代人最早的取暖方式是通过捕猎野兽,将它们的皮毛剥下清洗后披在身上,再不济便用树叶包裹全身。然而,由于人们的居住条件恶劣,很多人往往选择住在洞穴里,这样的环境中,冬季寒冷到极致,许多人因此命丧寒冬。直到钻木取火的技术问世,古人的生活才有了些许改进。取火之后,人们能避免食用生肉,并开始聚集在火堆周围取暖,烤熟的食物也让生活品质得到了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开始逐渐进步。人类逐渐学会了种植作物和养殖牲畜,还发现了蚕宝宝能够吐丝。人们开始利用蚕丝制造衣物,用来遮挡严寒。虽然随着社会阶级的分化,丝绸成了富贵人家的专属,普通百姓只能穿麻布或植物纤维制成的衣物,但这并未阻止他们对更好生活的追求。即使是富人,冬天穿着丝绸衣物和羽毛填充的被子依然可以过得温暖,而穷人则依旧生活在寒冷中,许多人因严寒死于寒冬,家人找到时,已是枯骨一具。
白居易曾写过一首诗,诗中讲述了南方一个卖木炭的老人。这个老人的家庭条件非常贫困,整日披着薄衣砍柴,祈祷寒冬能更冷一些。只有木炭变得更值钱,他才能换取更多的粮食,供家人度日。这样的生活景象让人心酸。西周时期,国家对山林的控制相当严格,私自砍伐木材、将其制成木炭的行为被视为违法,甚至一旦砍伐量过大,还可能面临死刑。然而,这个老翁为了生计,不得不在偏僻且危险的荒山中砍柴,在虎豹豺狼出没的地方工作,生死未卜。因此,他的希望是自己的木炭能卖个好价钱,为了家人的生计拼尽全力。
进入宋朝后,尽管经济发展迅速,但由于人口过多,粮食短缺,政府为了保障百姓的基本生活,出台了政策,鼓励农民种植粮食,减少棉麻作物的种植面积。这样一来,贫困百姓只能穿上麻布做的衣服,并且为了抵御寒冷,制作了简陋的木屐来隔绝地面的寒气,鞋面用麻布做成,里面填充芦花取暖。随着社会进步,取暖设施逐渐得到了改良,人们开始将炭火带进屋内,后来更是发展出了“土炕”这种取暖方式。土炕能够长时间保持温暖,使寒冷的冬天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
尽管宋朝已经开始使用棉花,但在当时,吃饱饭才是最紧迫的问题。棉花作为经济作物,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许多人并不愿意种植棉花,更愿意种粮食。因此,尽管棉花的经济价值日益显现,但它依然未能广泛种植。直到明朝,皇帝朱元璋开始推广棉花的种植,并推动了棉花产业的发展。这一举措改变了百姓的生活,普通百姓也能穿上保暖的棉衣棉裤,更好地度过寒冷的冬天。
明朝时期,随着棉花的普及,百姓的取暖和衣物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尽管以前冬季取暖多依赖动物皮毛或丝绸衣物,这些都属于富贵人家的专属,普通百姓的衣物往往杂草纷乱,依靠植物纤维制成的衣物并不保暖。但在朱元璋的努力下,棉花得到了普及,百姓能够穿上棉质衣物,再也不必忍受寒冷的冬天。在明朝之前,许多人死于寒冬,但自从棉花普及后,百姓的冬季生活变得更加温暖舒适。
在古代,随着取暖设备的逐步改进,暖手炉应运而生。这些设备用于取暖,富贵人家用它们来保暖。随着这种设备的普及,后来人们甚至发现了用火烧烤墙壁的办法,将热量传导到整个房间,形成了早期的暖气系统。到了明朝,棉花与丝绸结合,百姓的生活逐渐改善,冬天的寒冷不再像以前那样致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