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作为战国末期的一次重大决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决定性战斗,改变了整个战国局势的走向。这场战役规模空前,赵国投入了四十五万青壮大军,先后分三次征调。尽管如此,由于赵孝成王任命了上将赵奢之子赵括,这位年轻的指挥官在作战时听信了秦将白起的诱敌深入计策,导致赵军最终被秦军包围。更糟糕的是,白起派出的奇兵还切断了赵军的粮草供应线。赵军在多次试图突围失败后,最终陷入了深重的包围,无法自拔。缺乏粮食,赵军只能选择投降。投降后的赵军将士遭遇了秦军的屠杀命令,约二十多万赵兵被白起命令全部坑杀,这一消息通过被释放的“娃娃兵”传回赵都邯郸,引发了赵国上下的震惊和恐慌。
赵国的这次惨败,直接导致其军事实力严重下降,原本强盛的赵国从此不再具备与秦国抗衡的能力。更为严重的是,赵国原本在关东六国中占据领先地位,号称六国之首,而这一败使得赵国的军力几乎被削弱殆尽。赵国的衰弱也为秦国的统一之路铺平了道路,最终秦国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吞并了关东六国,完成了全国的统一。秦王政在亲政后,继承了秦先君的基业,凭借强大的武力,用了十多年时间吞并了关东六国,完成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统一。
然而,尽管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幅度削弱,秦国在对赵的征服上依然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从公元前236年到公元前222年,秦国前后花费了十五年才最终攻克赵国。即使在秦军成功攻入赵都邯郸的过程中,秦军也遭遇了不少挫折。赵将李牧在与秦军的对抗中屡战屡胜,且没有一败记录,最终也因此获得了与白起同样的“武安君”封号。这让人不禁疑惑,赵国在长平之战后已元气大伤,李牧为何能多次击退强大的秦军?
李牧无疑是战国四大名将之一,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在当时堪称一流。但他能多次击退秦军,除了个人英勇善战之外,还有一些关键因素。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恢复期内,赵国边疆军队依然保持着强大的战力,尤其是在赵武灵王改革时期建立的胡服骑射部队,成为赵国的一大杀手锏。尽管赵国整体军力受到打击,但在北部边疆的骑兵部队依然保持了强劲的战斗力,这为李牧在抵抗秦军时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此外,赵国长达二十多年的恢复期也使得军力得到逐步恢复,赵国并没有像其他诸侯国一样陷入疲弱状态。
长平之战后,赵国在战力上虽不如秦国,但仍然强于其他诸侯国家。赵国保持了其在关东六国中的核心地位,仍然是秦国征服过程中的最大难题之一。与南方的大国楚国相比,赵国的攻破速度要缓慢得多,秦国花费了近十年时间才攻克赵都邯郸,而楚国则在三四年内被秦国吞并。赵国军队在长期的恢复期内依然能够与秦国对抗,并且在与燕国的鄗代之战中,赵国成功抵挡了燕国的进攻。燕国虽派遣数十万大军进攻赵国,但未能占领赵国一座城池,最终燕国不得不割让五城求和。
除了赵国强大的边军之外,长平之战后赵国通过边军的指挥与其他诸侯如燕国、韩国作战,逐步恢复了自己的影响力。赵国的边军在防线的稳固上发挥了关键作用,李牧凭借其出色的军事素养,有效指挥了边军与敌军对抗。即使在赵国受到秦国和其他诸侯国的多次进攻下,赵国依然凭借李牧的才智和边军的协同作战,屡次成功击退敌军。
值得一提的是,秦国在赵国的战役中并非一帆风顺。在长平之战后,秦国也经历了四年内三位王的更迭,政权的动荡导致了统一步伐的放缓。直到秦王政掌权后,统一战争才重新开始,持续了二十多年之久。这一过程中,赵国经过战后的恢复,新的兵员成长,军事实力逐渐回升,尽管还无法恢复到巅峰时期,但也不再是秦国可以轻易打压的存在。
总的来说,赵国在长平之战后的复苏并非一蹴而就,李牧的军事指挥才能以及赵国边疆军队的强大作战能力,帮助赵国在多次与秦国的交锋中取得胜利,最终延缓了秦国的统一进程,直到秦国经历数十年的努力,才最终吞并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