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8月1日,南昌城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标志着南昌起义的爆发。这一历史性时刻不仅是中国共产党首次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信号,更为我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建设革命军队打开了序幕。
南昌起义不仅是人民军队首次登上历史舞台的起点,也为我们国家培养了许多开国将领。在这些杰出的军事领袖中,朱德同志尤为突出。日后他成为人民军队的总司令及开国元帅,赢得了战士们的深厚敬仰,树立了崇高的地位。
然而,30年后,朱德元帅对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序一事表达了不满,他曾直言不讳地说:“我不能排在第二位。”这一发言引发了广泛的关注。那么,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1957年8月1日,为了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解放军报》刊载了《八一起义》连环画,这是军报首次对南昌起义进行正式介绍。在这个特殊时刻,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序的问题也成了讨论的焦点。
实际上,关于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排序,党内当时并没有明确的定论。于是,《解放军报》根据自身的理解,拟定了一个初步排序,并提交中央审批。在这个版本中,朱德元帅被排在了第二位。
这个排序版本提交中央后,必然会经过参与南昌起义的相关人士的审阅。当朱德元帅看到自己的排名时,他立刻提出了异议,并明确表示:“这么排是不对的!”面对工作人员的疑问,朱德元帅进一步阐明了自己的立场。
朱德元帅解释道,在南昌起义时期,他担任的是南昌市公安局局长,手下确实有一支部队。然而,这支部队仅有500多人,名为“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导团”,并且在起义中主要承担的是协调保障的工作。由于任务较为辅助,朱德元帅认为自己在南昌起义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认为自己不应排在第二位,应该位列叶挺之后,位居第四。
他还提到,南昌城内与敌军激战的主力部队是贺龙和叶挺的部队,尤其是贺龙的部队出力最多,牺牲也最大。从贡献角度来看,朱德元帅认为他率领的500多人的部队并未发挥多大作用,因此他认为应当排在叶挺的后面,位列第四。
朱德元帅的意见得到了周总理的认可。周总理不仅支持朱德的观点,还提出应该将刘伯承元帅纳入南昌起义领导人的序列。当时,刘伯承担任起义军的参谋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中央慎重考虑,最终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排序: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
周恩来在南昌起义前担任起义前敌委员会的负责人,因此他理应排在第一位。
贺龙当时是20军军长,20军是南昌起义的主力军,而且他具备极强的号召力。尽管当时他还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为南昌起义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被排在第二位。
叶挺是第11军副军长,虽然职务低于贺龙,但在军事上他担任了贺龙的副手,排名位列第三。
朱德元帅自己提出应该排在第四位。刘伯承则因为在起义中担任参谋长,做了大量的筹备工作,最终排在第五位。
从这一事件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朱德元帅的高风亮节。他并未因为自己后来在党和军队中的地位和声誉而争功图名,反而展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不争功、不争名,这种风范至今令人敬佩不已。
参考资料:
- 《中共党史辩疑——南昌起义领导人究竟是如何排序的》郭思敏,刘书楷《党史天地》2011年第21期
- 《周总理亲笔为南昌起义领导人排序》张秋兵《铁军》
- 《辉煌与沉寂:南昌起义领导人辨析》王拯;游国立《社科纵横》2019年第11期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