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有垂缰之义,犬有湿草之仁。
羊羔跪乳报母恩,猿偷仙果自奔。
蛛织罗网护体,鼠盗余粮防身。
梅鹿见食等成群,无义之人可恨!
杨广,无论在哪一部隋唐文学作品中,几乎都被描绘为无道昏君,他弑父、夺权、杀兄、霸嫂、奸母、戏妹,这些恶行让他被称为“六短之君”。然而,再如何混乱的人,也总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品质,隋炀帝杨广也不例外。除了其荒淫无道,杨广身边依旧有一些忠臣和心腹,对他们,他也不乏尊重与依赖。杨广曾受过父亲杨坚的深厚恩泽,因此,在隋朝濒临崩溃之时,尽管局势危急,仍然有不少将士坚守阵地,为这即将崩塌的帝国奉献自己的生命。要说这些忠臣中武艺最强的几位,将军中的佼佼者,我个人认为以下六位将领不可不提。
在《隋唐演义》中,杨林是隋文帝杨坚的二弟,若论大隋江山的奠基,杨林绝对是功不可没。他凭借一双囚龙棒,打下了大隋的一半江山。尽管杨林在大隋建立后已经是靠山王,享有高位,但由于登州长期匪患不断,他不得不亲自坐镇。此时,杨广登基,权力的纷争已是风云际会,而杨林也未曾没有听到有关杨广篡位的流言,心中多少有些怀疑。其实,杨林曾考虑过兵发京师,铲除这个篡位的侄子,但最终,他为了家族的未来、为了杨家江山,忍住了心头的怒火,决心用心辅导杨广,期待他迷途知返。然而,他显然低估了杨广的昏庸,错误判断了形势。杨广虽对他心生恐惧,但他无法时刻盯着杨林,登州那一大摊事宜不得不让杨林亲自处理。最终,在杨广的不断操控下,天下群雄逐渐崛起,大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杨林最为痛恨的便是这些所谓的义军,他眼中的义军不过是该死的匪寇,特别是他最看重的秦琼竟然也投向了瓦岗,这让他对各路义军愈发痛恨。于是,他展开了对“乱臣贼子”的疯狂镇压。凭借高强的武艺和卓越的指挥能力,杨林自然成为了各路义军的噩梦,特别是在征讨瓦岗时,他一度将瓦岗的关门打得严严实实,瓦岗不得不躲避不战,眼见胜利在望,杨林也趁势布下了“长蛇阵”,图谋彻底围困瓦岗。而此时,老友丁延平也应邀驻守一旁。但若不是远在北平的罗成及时送来情报,瓦岗恐怕早就被杨林收拾了。
然而,命运终究捉弄人,长蛇阵大败,随后铜旗阵也告破,大隋江山的气数已尽。尽管雄阔海、伍云召等将领为大隋殉国,但杨林却在突围时碰上了强敌——罗成。当罗成一声怒喝,“老匹夫,还让我费事不成?”杨林明白,他的末日来临了。面对无法挽回的大势,杨林没有畏惧死别,而是惋惜自己再也没有机会重整江山、恢复大隋的荣光。
大隋朝的宏伟建筑——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最终也随之轰然倒塌。
回顾丁延平的生平,他曾是大隋的名将,跟随先帝征战四方,立下赫赫战功,并与杨林、罗艺是生死之交。对于丁延平来说,那段为国为民的岁月无疑是他一生的宝贵回忆。正因如此,他从未像韩擒虎和贺若弼那样为争功而激烈争斗。丁延平清楚自己不是治国的能手,因此在朝廷稳定后,主动隐退,专心于军事事务。
然而,杨广继位后,他的倒行逆施让丁延平心灰意冷,于是辞去职务回到家乡。然而,尽管他表面上过上了宁静的生活,但他心中依旧念着曾经的战友与那份深沉的忠诚。当大隋的江山再次面临危难时,丁延平毫不犹豫地再次为故友杨林出山,挺身而出。丁延平的双枪天下无敌,无人能敌,然而却最终栽在了自己心爱的干儿子罗成手下。当丁延平被罗成逼至绝境,面对着“义父,您糊涂啊,放虎归山终是患,您还让儿子费事吗?”的冷笑,丁延平心灰意冷,选择自刎以殉大隋。
丁延平所受的背叛不仅令人痛心,甚至让他为大隋献出了生命,也让他为一个曾经的忠诚,死得心有不甘。
(继续修改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