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姬昌与姬发这对祖孙是一种特殊的存在,他们在世时就被尊称为文王和武王,而一般情况下,谥号是在逝世后才被授予的。武王在征讨商朝的铭文中,早已自称武王,铭文内容提到:“武王征商,唯甲子朝,岁鼎,克昏夙有商,辛未,王在阑师,赐有(右)事(史)利金,用作檀公宝尊彝。”这段铭文是在武王胜利不久后铸造的,旨在铭刻这一历史时刻,许多史料也显示在文王、武王、成王和康王时期,他们自称的称谓已具备一定的历史基础。
可以推测,谥号这一传统可能源自姬昌与姬发。谥号是人们对某个人生平的综合评价。由于这对父子的卓越表现,古人们衍生出对他们的尊称,形成了文王和武王的称谓。后来,谥号成为一种制度,通常要等到人物去世后的评价才正式确定。这一体系与仪式并不是一开始就形成的,而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渐发展出来的。
在先秦时期,姓氏的使用有着严格的规定,只有本家宗族中的成员才能使用自己的姓氏。姬姓的宗族在周朝的王室,因此只有姬昌和姬发能够称作“姬”,而像伯邑考这样的旁系支族成员则无法使用这个姓。而周公旦同样不会被称作“姬旦”。在这个时代,氏是用来区分主要宗族的,伯邑考作为嫡长子,自然具有其特定的地位,而姬发则属于后裔,所以伯邑考在历史上的地位已被认可。如果伯邑考有后代被封,有可能会获得姓氏,但这与他的个人历史无直接关联。
太伯、仲雍与公(王)季是周人首次使用宗法系统来排列先祖名号的做法。伯邑考、武王、周公等继承者是在这一基础上被再次区分的。为了明确区别两位伯,周人尊称第一代伯为太伯而非吴伯,第二代则称之为伯邑或邑伯。这一制度在姜氏中也有所体现,传说中的第一位姜氏是姜嫄,而实际上古公亶父的夫人姜氏则是最早的记录。当第二位姜氏出现之后,周人称第一位为太姜,武王的夫人则称为邑姜。这些称谓展示了周人虽然践行通婚,仍未能完全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祖先称谓系统。普遍认为,周公制定的《谥法》在总体上是合理的,但周人仍然在晚期逐渐抛弃了其借鉴自殷商的古老称谓方式。
伯邑考这一名称意指“已经逝世的名叫邑的姬家长子”。其中“考”字的使用,实际上是古时对于逝者的尊称,通常指父辈的前人。因此他弟弟姬发以这一称谓称呼他,是因为在他继承王位的时刻,伯邑考已经去世。虽然已逝,但由于奖励封爵和授予土地,他仍需一个官方称谓,这也促成了“伯邑考”这一称号的产生,这应该是谥号的早期形式之一。伯邑考作为称谓,与孝庄、纯元都是谥号的典型例子,均是在去世后才被赋予这样的名称,生时无人会以谥号呼唤活着的人。
在那个时期,对名字的讲究并不如后世般严格。我认为伯邑考可能在生活中被称作伯邑、周邑或姬邑,只要能够让人辨识出他是哪位人物即可。称他为伯邑,因其名为邑且在家中排行老大;称为周邑,则因他是周国的嫡长子,按照当时的继承传统,他将会成为未来的周天子,称为周邑也是理所当然;而称呼为姬邑则是因为他的姓氏正是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