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之后,清朝的统治逐渐变得岌岌可危,来自外部的坚固战舰与强大火炮,以及其背后的现代科技,令国人目瞪口呆。这些以往被认为是“奇技淫巧”的武器和技术,如今却成为了国家自我振兴与挣扎求生的“救命稻草”。于是,朝中有识之士在一方面力图稳定政局,与西方列强进行外交周旋,另一方面则着手招商引资、开办企业和创建新型学堂,期望借助学习洋人的长处来对抗西方的侵略,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标。
“洋务运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成为晚清社会变革的重要推动力。在这个阶段,出现了被誉为“中兴四大名臣”的杰出人物,他们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和张之洞,这四位既是当时政局的重要参与者,同时也是“洋务运动”的核心推动力。有关李鸿章和曾国藩的评价通常呈现严重的两极化,有的人高呼他们为国家的功臣,另一些人则批评他们是“卖国贼”和“刽子手”。
左宗棠因成功收复新疆而享有“民族英雄”的美誉,而张之洞则相对较为冷门,许多人甚至一时难以激发对他的成就的记忆。张之洞,字孝达,号香涛、抱冰老人,在道光十七年(1837年)出生于贵州的安龙县,祖籍为直隶的南皮县。于同治二年(1863年)荣登探花,此后在官场上奋斗了四十余年。
张之洞担任过包括巡抚、总督以及军机大臣等多个重要职务。在1881年之后,他积极投身于洋务运动的推进,任湖广总督期间创办了汉阳铁厂、枪炮厂,此外还创建了自强学堂,后者则成为了武汉大学的前身。张之洞不仅是一位致力于改革的先行者,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目录学家和书法家,尤其是在书法方面,他的作品备受赞誉。
“晚清四大名臣”中的每一位都以书法著称,正如网络上评论所说的那样,左宗棠和张之洞由于其人品之珍贵,使得他们的字更显得精湛,甚至被称颂为“完胜李鸿章”。张之洞的书法创作受到晋唐书法的影响,尤其是受到颜真卿、苏轼以及米芾的影响。书法评论家马宗霍曾表示:“文襄喜用侧笔,力能刷纸,虽法东坡,然有其横肆,无其敦和。”换言之,张之洞在字形结构上有苏体的宽扁,却相对缺少了那种敦厚与肃穆之气。
出身于官宦家庭的张之洞,自然而然地受到了“馆阁体”以及欧阳询、颜真卿书法的熏陶。但与此同时,张之洞也受到晚清碑学风潮的影响,从碑刻中吸取了遒劲有力的笔法,形成了以苏轼的笔法为基础,同时在体势上更为丰厚的个人风格。
张之洞传世的书法作品主要以手札和对联为主,涵盖行书、楷书、篆书和隶书等多种书体,其中以行书作品最多。他的字常常以藏锋入纸,然后在顿笔之后再以中锋行笔,笔画则显得豪放俊逸,尤其是竖画部分,粗犷有力,锋芒犀利,给人以直观的畅快感,类似于米芾的洒脱风格。张之洞提倡“结体求丰,用笔求润”,其书法主要使用圆笔,墨色浓厚,但并未形成“墨猪”那种沉闷的效果。他的笔画在转折处处理得内方外圆,再通过重压笔肚形成粗细与轻重的变化,极具笔墨的趣味性。
当代书法家张孝祥对张之洞的书法做出了评价:“学苏之病,笔软墨浮,几成通弊。惟文襄精神在苏,而气韵自足,近世无他人矣。”虽然学习苏轼书法的士人不在少数,但在近现代,只有张之洞既学得其笔法,又得其神韵,堪称独树一帜。
对于张之洞的书法,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