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的起初确实非常耀眼,伴随着一百零八位好汉的英勇集结,朝廷最终不得不选择招安,梁山的声势达到了顶峰。然而,这份盛大的辉煌也只是昙花一现。梁山的下坡路悄然开始,最初或许不太显眼,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宋江为朝廷尽心剿灭曾经的同袍,直到征讨方腊之后,才逐渐意识到,自己早已把梁山带入了不可挽回的深渊,已经没有回头的余地了。最终,宋江被奸臣陷害,惨死在毒酒中,而梁山上的众多英雄,或死于非命,或逃亡四方。即便是智勇双全的吴用,也在宋江的坟前上吊自尽,悲凉至极。
吴用素以聪明才智著称,然而即便是他,也难逃厄运。梁山败于朝廷的根本原因之一,就是其领导层过于执着于所谓的“正道”,而对朝廷的防范松懈。吴用本是想通过加入梁山来展现自己的才华,却未能及时洞察局势的变化,最终成了失败的一方。实际上,早在宋江加入梁山时,就有一位人物通过独到的判断及时脱离,谁才是那位远见卓识的人呢?
公孙胜,梁山排名第四的英雄,虽不如后来的林冲和武松名声显赫,但他的实力绝不容小觑。公孙胜看透了梁山的未来,因此决定远离其间,不愿深陷其中。公孙胜的师承是罗真人,他不仅拥有卓越的武艺,还精通一门高深的术法。学成下山时,正值北宋社会动荡不安,蔡京掌控了朝廷的实权,国家百姓苦不堪言。蔡京的贪欲越来越无法遏制,甚至连自己的女婿也不放过,硬是逼迫其在自己生日时送上十万两黄金的“生辰纲”。
然而,这笔生辰纲并非女婿自掏腰包,而是全靠从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财富。杨志负责押运生辰纲,深知没人敢与蔡京作对,因此一路上胆大妄为。但公孙胜早已跟踪许久,洞察时机,决心将生辰纲劫走。可当时公孙胜并未找到合适的时机,所以迟迟未动手。眼看着车队即将通过黄泥岗,他终于决定采取行动。公孙胜先是秘密打探消息,当晚便悄悄来到晁盖家中。
那时晁盖正忙于宴请宾客,讨论着抢劫的事情,并未将公孙胜放在心上。门客被告知将道士打发走,但公孙胜坚决要求见晁盖,令其不耐烦。晁盖气冲冲地出门一见,立刻问道:“你找我有什么事?”公孙胜淡然一笑,回答:“我知道你们即将去劫生辰纲,我来加入你们。”晁盖闻言惊愕不已,原本周密的计划居然被一个道士识破,若他是蔡京派来的卧底,自己恐怕就此玩完。
看到晁盖如此反应,公孙胜再次开口道:“你是不是怀疑我是卧底?你太小看我了,我甚至在怀疑和你合作是否行得通。”晁盖是个直爽之人,听到这番话,立刻相信了公孙胜。幸好公孙胜是真心投靠,才没有让晁盖陷入困境。虽然劫取生辰纲是晁盖提出来的,但吴用才是这场行动的幕后策划者。果不其然,吴用在黄泥岗策划实施,使得整个行动顺利进行,杨志等人几乎未能反应过来就被毒死。若非白胜被抓,梁山或许能够将所有的钱财分给贫困百姓。
然而,白胜在拷问下招供了公孙胜等人的身份,使得他们一夜之间成为朝廷的追捕目标。为了保命,公孙胜选择与吴用一同上梁山。此后,吴用设计王伦与林冲血战,终于为晁盖打下了梁山的基础。公孙胜并不关心权力的争夺,他只是想在这乱世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安身之地。
如果没有意外,公孙胜可能会在梁山安稳发展下去。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局势发生了变化,公孙胜的心境也发生了转变。几乎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他匆匆离开了梁山。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急切地离开?
晁盖豪爽仗义,是他的优点,但也正是这一点,成为了他的致命弱点。他因仗义助吴用劫取生辰纲,最终使得自己也陷入了朝廷的追捕。更糟糕的是,晁盖本因一次偶然的机会与宋江建立了联系,而这份联系最终酿成了大祸。宋江的反诗引发了连锁反应,导致宋江被捕。得知此事后,晁盖慌乱不已,急于营救宋江。
宋江只能上梁山寻求庇护,这一决定也让公孙胜对梁山的未来产生了更为深刻的忧虑。宋江成长于封建社会,他始终认为步入朝廷才是立业之道。为了这个目标,他甘愿牺牲一切。然而,正值奸臣当道,真正有志之士在朝堂上生存极其困难。即便梁山上有一群英雄,但他们的身份早已注定了无法得到朝廷的宽容。最终,归顺朝廷可能只是换来一场沙场上的死斗。
公孙胜并没有雄图大志,他只希望在这个民生疾苦的世界里守护自己在意的东西。于是,他决定离开梁山。就在他一筹莫展时,机会悄然出现。晁盖为宋江举行欢迎宴席,席间,宋江与公孙胜保持沉默。宋江为了家庭问题希望回家接父亲,公孙胜则在盘算如何脱离梁山。晁盖看到宋江急切的眼神,爽快地答应了他回家的请求,公孙胜则借机提出自己要探望母亲,晁盖也同意了。
公孙胜离开梁山,直奔师父罗真人的住处。罗真人见到他时,关切地问道:“徒儿,怎么突然回来?”公孙胜一边笑着回答:“师父,我怕跟宋江一起走上庙堂之路,您若要惩罚我,我就立即回梁山。”罗真人沉默片刻后,微笑道:“你能回来一趟,我很高兴,不如安心待在山上。”
公孙胜离开梁山后,宋江则逐渐取代晁盖成为梁山的主心骨。梁山随即展开了攻打曾头市的行动,晁盖英勇牺牲,梁山由此迎来了新的领导。然而,公孙胜并未再回梁山,若干年后,宋江派遣戴宗和李逵前来邀请公孙胜归队。这时,公孙胜已经完全脱离了那段往事,依旧在山中安享清闲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