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极为经典的朝会,八爷党几乎已经稳操胜券,眼看着他们的计划就要成功。然而,偏偏就在这个关键时刻,王掞的插手搅局使得八爷党原本的阵脚瞬间乱了。要更准确地说,王掞发言之后,八爷党连一句反驳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王掞作为胤礽的老师,没能将这位准皇帝扶上皇位,这对他来说无疑是一种失败。然而,尽管如此,他并没有止步于此,而是抓住机会,一次次地向试图阻止太子继位的八爷党出击。他心想,既然我的学生不能做皇帝,那就让我学生的敌人也别想当上皇帝。王掞对自己一生的总结可以说十分贴切,尽管他的一生充满失败,但他始终没有输掉什么,也没有真正胜过谁。
时光回到康熙58年,这一年,西北前线传来一个震惊整个朝廷的消息。征西元帅传尔丹在粮草告急的情况下,贸然率领六万清军与反叛的蒙古部落决一死战,结果他的主力部队被蒙古军设伏重创,最终全军覆没。尽管历史中的原型并非发生在西北,而是西南的西藏前线,也并非六万兵力,而是仅有六千人的队伍,但这次失败依然让整个清朝震动。特别是考虑到当时西藏的地理条件和交通状况,一支6000人的兵马在这里全军覆没的消息无疑让整个大清朝都为之一震。
为了报仇雪耻,也为了彻底摧毁准格尔的势力,康熙皇帝下令悬赏,谁能带领更多兵力再赴前线,平定叛乱,谁将被封为西北大将军“王”。这个封号在清朝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它看似是一个元帅的称号,却加上了“王”字,带有一定的王爷身份,并且赋予了兵权。这个封号的发布引起了朝堂上的一片骚动。众人纷纷猜测,既然给了这个人王封和兵权,他很可能会成为康熙的继承人。如果不能成为继承人,那至少能掌握一部分兵权,在未来的皇位争夺中占据有利位置。
面对这一诱惑,八爷党自然迫不及待地想要争夺这个职位。康熙的朝会很快召开,商讨西北大将军王的选拔事宜。此时,老四负责户部,老十四掌管兵部,而八爷党中的老八也长期担任户部和刑部的要职。由于太子被废,老大和老十三被软禁,这三位阿哥已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然而,令人惊讶的是,康熙在大会上并没有首先询问这三位阿哥的意见,反而把问题抛向了老九。
面对父亲的提问,老九似乎早已准备好,立刻回应道:“十四阿哥主管兵部,我认为应该先询问他。”那么,为什么老九要给出这样的答案呢?这背后涉及到了八爷党内部的复杂关系。作为兵部的主管,老十四当然有优先发言权,但作为八爷党的重要一员,老十四即使有意图,也不敢公开表达,尤其是在没有实现目标的情况下,他必须先支持老八。这就意味着,若康熙问他自己,他必定不会推荐自己,而是推举老八担任西北大将军王。
在这种局势下,八爷党的其他成员迅速响应,纷纷举荐老八出任西北大将军王,并强调这是为国家平定叛乱,为康熙减轻压力,帮助父亲解决内忧。难道康熙能反对这种“出征为国”的行为吗?这就像当年康熙为了追缴国库欠款而突然斥责太子一样,康熙心知肚明,八爷党这一番联手合作的双簧早已安排得妥妥当当。
然而,就在这时,王掞,这位太子的老师,同时也是康熙多年的好友,恰到好处地站出来搅局。当八爷党提出老八虽然没有亲自打过仗,但其有能力在后方统筹军事部署时,王掞毫不客气地插话道:“被废的太子也没有带兵打过仗,但他同样是康熙的儿子,也可以替父亲分忧,担任西北大将军王。”王掞这一番话,把八爷党当初设定的逻辑直接反击了回去。如果八阿哥能当上大将军王,为什么太子不能?
王掞这番言辞,乍看之下没有错,但康熙却精准地抓住了其中的漏洞。想要带兵?难道是想趁机谋权篡位?如果真想骑马打仗,那就让太子与马一同关禁闭吧!这番话看似嘲讽太子,实际上却向朝中的八爷党发出了警告。太子曾联络军方力量图谋政变的事,已经铁证如山,如今康熙借此机会贬低太子,再次让八爷党无可辩驳。王掞作为老师,也只能无奈地跪下向康熙谢罪。
这番话带来的更深层含义,也让八爷党的官员们心生疑虑。几年前,康熙曾让朝廷官员投票选举太子,最后大多数官员支持了老八。然而,康熙却斥责八爷党拉拢人心,形象全无。如今,如果再有人支持八阿哥担任西北大将军王,岂不是与当年的事情一样,成为康熙用来打击反对派的一个绝佳理由?谁还敢冒险支持八阿哥?
因此,所有企图借机支持八阿哥的官员再也不敢发声。随之而来,雍正最终成功地推荐了十四阿哥担任西北大将军王,而八阿哥一切图谋,也在此时彻底破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