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国将军中,1937年参加革命并被授予将军衔的并不多,大部分都是因其卓越军事才能而晋升的将领。而其中的“文官”更为罕见,张午少将便是少数几位例外之一。
张午少将于1937年初投入革命的怀抱,开启了他传奇般的军事生涯。他的出身并不显赫,来自西安一个普通的农家,生活贫困。然而,张午的五叔——张志坚曾在红十五军团担任副营长,他的革命经历对张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6年,五叔在陇东板桥的战斗中负伤被俘,西安事变后获得释放并回家。回家的路上,五叔与年仅17岁的张午进行了长达五晚的深谈,讲述了红军的英勇与陕甘苏区的革命斗争,这使张午萌生了加入红军的念头。
五叔离开后,1937年初,抗大发布了招生广告,张午与同学任秉璋商量后决定参军。他还联合了来自一中、二中的十多位同学和几位工人,一共20人,于1月下旬徒步跋涉百余里,来到泾阳县云阳镇,成功加入了红军。从此,张午也开始了与五叔一样的革命道路。
最初,张午一直在后方工作,尽管多次要求前线作战,却始终未能如愿。直到1941年春,陕甘宁边区进行了精兵简政,张午再度向上级请求,坚决要求到前线锻炼自己。在多次请求后,他终于被调往八路军留守兵团警备第1旅关中警备第1团,担任副教导员、教导员、代理指导员及组织股副股长等职务。
1943年6月,胡宗南调集多个师围攻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位于敌人的腹地,一直被敌人视为心腹大患。在6月,敌军展开试探性进攻。张午受命于危急时刻,冒着大雨赶往离营地80里远的西坡店子,担任第1连代理政治指导员。
6月30日,敌军第167师503团向第1连发动进攻。面对敌人炮火的猛攻,张午迅速指挥部队应对。他在敌人主力尚未接近时,与3排长穆世德带领两班快速冲出阵地,成功解救被围的班员并将其带回主阵地。随后的几天里,敌军再次发起进攻,但凭借有利的地形和坚固的工事,加上指战员的英勇表现,敌人未能攻破防线。
战后,张午的两次成功防守受到了团和旅的表扬。这段经历展现了他的军事才能与坚定决心。
1945年,日本投降后,张午被调至陕甘宁晋绥联防军政治部宣传部任宣传教育科长,随后担任骑兵第6师1团副团长、西北野战军政治部宣传部宣教科长等职务,参与了多个重要战役和战斗,如陇东出击、三边收复、攻占榆林、沙家店等。
虽然张午在解放军的少将中并不算出名,但他自己却坦言:“我这一辈子,除了参与作战,更多的是担任指导员、教导员、政治部主任等职位。”他并不愿意过多谈及自己的功劳和辛劳,然而每每回顾那段激烈的战斗历程时,张午总是深情地说:“在战争年代,多少英雄的战友们为了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我曾担任1连政治指导员时,三个排长都是红军干部,他们都在战斗中牺牲了。记得我曾担任教导员的三团二营,在九岘原战斗中英勇抵抗敌军,尽管伤亡惨重,最终只剩下一个连。我的五叔张志坚也在平型关大战中为革命献出了生命。攻占兰州时,我们的指挥官和战友们也在为胜利而献身。参加红军的20位战友中,有七八位因战斗牺牲或残废。尤其让我无法忘怀的是,我的同学任秉璋和我一起工作的许政,他们在做地下工作时被敌人暗杀,至今也未能找到他们的尸骨。每每想到这些,我深知没有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领导,没有千百万烈士的鲜血和生命,又怎会有今天的胜利!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
张午少将的这番话,深刻体现了他对革命胜利的真正理解,以及对那些为之牺牲的英雄们的深切怀念。
《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一书详细记载了张午等解放军将领为什么选择追随共产党及毛泽东的历史传奇。这本书是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年度畅销书,深受读者喜爱,成为红色历史的畅销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