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是指唐朝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唐朝将领安禄山与史思明背叛唐朝后发动争夺统治权的内战,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可以说,在安禄山眼里,他可以不怕唐玄宗,但他绝对怕李林甫。
在李林甫当政的最后几年里,他用各种手段收拾安禄山,安禄山又怕又恨他。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李林甫当了唐朝的宰相,安禄山就不敢一天轻举妄动。
然而,随着李林甫的去世,安禄山狼子的野心也显而易见。因为朝中再也没有人能制衡他了。
至于接替李林甫相位的杨国忠,安禄山根本没有把他放在眼里。安禄山对他的态度只有五个字:“视之蔑如也”。
山里没有老虎,猴子称霸王。在失去了李林甫的约束后,安禄山完全成为了当地的皇帝。在他的领土上,他不断扩大自己的力量,变得有尊严和幸福,就像皇帝的风格一样。
在他的领土上,安禄山私下储存了数万匹战马,制造了大量的武器和盔甲,并与胡人进行了贸易,赚取了数百万的军费。此外,他还专门从奚、契丹等部落的降将中招募了一名文臣和武将作为心腹爪牙,挑选了8000名战士作为近卫亲兵训练。
各种迹象表明,安禄山所做的一切都在为叛逆做准备。
没有人看到这么大的朝廷吗?是的,很多人都看到了安禄山狼的野心,但没有人敢告诉玄宗。最后,杨国忠忍不住了。据说安禄山有叛乱的势头。我希望玄宗能早点做好准备,但玄宗年轻时已经失去了敏锐的判断力。从安禄山在他面前的表现来看,他不会相信像安禄山这样忠诚聪明的人会叛逆吗?
玄宗为什么不相信?因为安禄山太伪装了。
天宝13年正月,为了证明安禄山有谋反迹象,杨国忠与玄宗打赌。他对玄宗说:“陛下,你可以试着召见安禄山,看看他是否敢来。我敢打保票。他一定不敢来!”
正如杨国忠所说,安禄山真的不敢来吗?事实上,当安禄山收到玄宗的诏书时,他不仅来了,而且来得很快。他几乎不停地从老巢范阳赶来,日夜旅行,穿着星星和月亮。
看到玄宗后,安禄山一招后发制人,直接让玄宗打消了对他的所有怀疑。他对玄宗哭着说:“大臣是胡人。只有感谢陛下的宠爱,他才有了今天的辉煌,但却被杨国忠憎恨。如果这样下去,我真的不知道哪一天会死在他手里。”
玄宗看着他的干儿子哭了起来,对他表示忠诚。相反,他为安禄山感到难过,所以他给了安禄山很多钱。从那时起,他毫不怀疑安禄山的忠诚,毫无保留地信任安禄山。杨国忠的不断警告完全被视为耳边风。
然而,杨国忠对玄宗的不断警告并不是出于公众的意愿或对国家安全的关心。他这样做的原因是担心安禄山有一天会威胁到他的地位,所以他采取了这个策略。
当李林甫活着的时候,他的安禄山是李林甫眼中的一个面团。如果他想让他变圆,他会变平。但现在,自从杨国忠接替相位以来,安禄山与宰相的较量已经完全攻防异形。
真的可以说是这一刻,那一刻!
召安禄山入朝后,玄宗不知道该怎么想,总觉得对安禄山感到内疚。于是他准备提拔安禄山当宰相,吓坏了杨国忠。他打架是为了稳定自己的地位。现在安禄山威胁到了他的地位。他立即劝说玄宗:“安禄山虽然有军功,但不知道书。他怎么能当宰相?大臣担心诏书,四夷轻我,唐朝没人。”
玄宗想了想,觉得他说得有道理,所以安禄山的晋升就这样结束了。然而,为了弥补安禄山,玄宗又封他为左仆射。
看到玄宗如此宠爱自己,安禄山进一步考验了玄宗的底线,要求他担任御马总监和全国牧马总监。一旦你担任了这个职位,你就可以动员全国各地的马来自己使用。在冷兵器时代,战马的作用不亚于现在的坦克。因此,御马总监的职位对安禄山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如此重要的职位,从正常的角度来看,玄宗应该直接拒绝或考虑。出乎意料的是,玄宗同意了安禄山的要求,因为他没有考虑。
安禄山对天上掉馅饼的好事一点也不含糊。他立即派了几封亲信,让他们在皇家马监中挑选数千匹顶级战马,然后把它们转移到其他地方饲养,为他未来的叛乱做准备。
与此同时,为了收买人心,安禄山希望朝廷能提供一些空白的任务,方便他带回军队,直接授予有功的士兵。
当这样一个包含灾难的请求传到玄宗的耳朵时,玄宗毫不怀疑。他突然给了安禄山几千张空白的任命书,让他决定任命他的下属。后来,当安禄山带着这几千张任命书回到他的巢穴范阳时,他一口气任命了500多名将军和2000多名中郎将军。安禄山的举动完全收购了军队士兵的心。从那时起,他们只看安禄山马。
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安禄山把朝廷的几十万军队变成了自己的私人武装。
安禄山完美地诠释了什么是“慷慨”。用玄宗的钱,用玄宗的信任,为自己谋私利。
在这个时候,安禄山可能不会想到杨国忠和玄宗的赌注会给他这次带来这么多好处。他被奖励了很多金银财宝,并担任了皇家马德里总监。更有价值的是,玄宗给了他任命士兵的权力。
天时地利人和,他安禄山不反,谁反?
在朝廷获得足够的好处后,安禄山决定离开长安。
天宝13年3月,赚了很多钱的安禄山准备回范阳。离别时,玄宗依依不舍。为了表达对安禄山的宠爱,他不仅亲自脱下皇袍给了安禄山,还安排心腹宦官高力士在安禄山离开时为他送行。
安禄山离开时,为了避免夜梦,马不停蹄地走出潼关。离开潼关后,我换了水路,乘船沿着黄河东下,命令船夫15英里换班。我日夜旅行,每天旅行数百英里。我永远不会下船。
高力士送走安禄山后,玄宗若有所思地问道:“这次回宫,安禄山应该感到满意吗?”
胡说八道,安禄山当然对得到这么多好处感到满意。
但高力士回答说:“看着他的样子,似乎有些闷闷不乐,一定知道本来命他当宰相,可中途又变卦了,所以觉得不开心。”
“如果你看起来不舒服,你必须知道你的欲望为相而停止。”——《资治通鉴》卷754
听到这话,杨国忠立即将责任推到当时负责起草诏书的张毅身上,认为他泄露了这个消息。
玄宗怒不可遏,立即将张奕贬为远地司马,他的哥哥刑部尚书张军一起受到牵连,被贬为地方太守。
在这件事之后,玄宗对安禄山感到更加遗憾,所以从那时起,朝鲜任何指控安禄山谋反的人都会直接绑人,然后送到范阳去安禄山处理。
“自然有言禄山反者,上都傅送。”-《资治通鉴》卷754
玄宗这一招,果然收到了效果。此后,虽然全世界的人都知道安禄山会反,但大家都不敢说。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春天。
冰雪消融,万物复苏。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今年春天,71岁的李隆基和杨玉环一起享受着这种难得的快乐。
而此时的大唐王朝也似乎一如既往的平静。
但在这种平静下,一场足以摧毁唐朝的风暴即将到来。
这时,一只野狼正盯着长安的方向,隐藏着夺取世界、吞噬一切的欲望。它的眼睛是如此的贪婪。
这只野狼就是安禄山。
今年2月,朝廷收到了安禄山的奏疏。在奏疏过程中,安禄山要求用32名胡人代替汉族将领。安禄山的反作用如此明显,但李隆基懒得操心。他只想和杨玉环游世界,所以他立即下令要求有关部门提出任命书。
诏书一下,杨国忠和新任宰相韦见素立即入宫,说安禄山反迹已露,绝不能同意他的奏请。
但此时玄宗已经老糊涂了,他怎么能听劝告呢?不顾宰相韦见素的劝阻,坚持向安禄山颁发32份任命书。
看到玄宗如此油盐不进,韦见素深深感到灾难即将来临。他想出了一个妥协的办法,建议玄宗让安禄山入朝为相,然后将范阳、平卢、河东三个节度副使升为正,明升暗降,借此机会剥夺安禄山的兵权。
玄宗看到韦见素如此固执,勉强同意了他的意见。但是当诏书草案时,玄宗并没有急着发出去,而是小心翼翼地玩着。他派心腹宦官傅去范阳刺探安禄山的虚实。
辅源林不是什么好东西。他一到范阳,在安禄山糖衣炮弹的攻击下,立刻堵住了他的嘴。他一回到长安,就在玄宗面前大力倡导安禄山的好,说安禄山“忠于国家,没有两颗心”。
玄宗并不相信安禄山会反,经过自己的心腹太监这么说,更加坚定了以前的想法。
他笑着对韦见素和杨国忠说:“我把心放在安禄山上,他永远不会谋反。此外,东北地区的奚和契丹必须依靠他来守卫。我可以成为他的保护者,你不用担心。”
“禄山,我推心待之,必无异志。东北二俘,籍其镇遏。我保护自己,卿等不愁!”
魏见素和杨国忠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但后来发生的事实证明,玄宗对安禄山还是太自信了。他对安禄山很感兴趣,但在安禄山眼里,他觊觎的是他的王位。
果然,安禄山兵强马壮后,他对朝廷的态度发生了变化。
以前只有诺诺的安禄山已经不在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充满野心和欲望的安禄山。
天宝十四年夏,安禄山终于向李唐朝廷摊牌。
今年4月,玄宗派裴士淹到河北安抚安禄山。出乎意料的是,裴士淹到达范阳后,安禄山以身体不适为借口,没有见到他,直接把裴士淹挂在一边,干了20多天。
在打磨了裴士淹的锐气后,安禄山终于见到了他。然而,当裴士淹看到安禄山时,安禄山摆出了一副大敌的姿势,让他的全副武装,警惕裴士淹。
裴士淹一级文官,哪里见过这种情况,他一看到安禄山杀气腾腾,吓得魂都没了,马上跑回长安。
回到长安后,他向玄宗报案,说安禄山包藏祸心,没有人臣之礼。
一切都到了这里,安禄山的叛乱就在眼前,但玄宗还是不在乎。不久前,心腹宦官辅源林刚还表示,安禄山“忠于国家,没有两颗心”。仅仅两个月后,为什么安禄山的前后表现对比如此之大?
想了想,玄宗选择相信辅秋林说的话,他认为裴士淹夸大其词,危言耸听。
他没有把裴士淹的警告放在心上,但杨国忠听了。
他梦想着抓住安禄山的把柄。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即出兵包围了长安安禄山的豪宅,逮捕了安禄山的门客李超等人,并连夜进行了突击审讯,希望能把安禄山的叛乱放在一边。
可审来审去,一条有用的信息也没有得到。杨国忠一怒之下,将李超等人处死。
杨国忠的政治水平太差了。虽然他很容易处死安禄山的门客,但这一举动彻底加剧了朝廷与安禄山的矛盾。
得知门客被杀,安禄山又惊又怕,怕下一个受苦的就是自己,于是决定起兵。
天宝14年6月,安禄山长子与皇室宗族荣义君主的婚礼即将举行。在这样的节骨眼里,玄宗下令召安禄山入朝参加婚礼,但安禄山以生病为借口拒绝入朝。
事情发展到这一步,安禄山狼子的野心已经显而易见,但玄宗还是抱着一丝侥幸心理,他不相信安禄山会真的造反。
7月,安禄山上表朝廷,说要献3000匹好马。如果只是献马,奇怪的是,安禄山要求每匹马配备两名马夫,并亲自带领部门护送到北京。
这样明目张胆的行为,即使玄宗再糊涂,他还是意识到了事情的危险。就在这时,宦官辅接受了安禄山的贿赂,并告诉安禄山他的爱。玄宗突然醒来,被安禄山愚弄了。
用现在流行的话来说,安禄山把他当成了大冤种!
反应过来的唐玄宗立即派了一个心腹宦官冯神威带着他的诏书去范阳。在诏书中,玄宗说献马是可以的,但没有必要派军队护送。与此同时,他还在诏书中对安禄山深情地说:“我最近特意命人为你建了一个温泉,10月份在华清池等你。”
玄宗的举动,不知道是不是出于真诚。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此时的安禄山永远不会去长安。
当冯神威到达范阳,见到安禄山时,安禄山在宣读圣旨时并没有跪下来,只是稍微欠了一点,不在乎地说:“圣人很好。”冯神威读完圣旨后,安禄山有意义地说:“你可以不献马。你回去告诉圣人,到十月,我会昂首挺胸地去首都见他。”
几天后,冯神威离开范阳时,安禄山连感恩表都没有。事实上,从冯神威离开范阳的那天起,安禄山就把谋反计划提上了议事日程。他在训练士兵的同时,也经常奖励士兵。当时机成熟时,安禄山伪造了一条天子密诏。密诏的内容是:有密旨,命我举兵入朝讨伐杨国忠,你们都会和我一起出征。”
笑话,杨国忠现在是玄宗面前的红人。你怎么能讨伐他呢。此外,即使你想讨伐杨国忠,你也不必如此兴师动众。安禄山想做什么?即使是瞎子也能看出来。
天宝14年11月9日(公元755年),安禄山再也没有安装过。他聚集了他所有的部队,与罗、奚、契丹、室韦合作,共有15万人,自称20万人,正式在范阳出兵。
十一月初十,安禄山亲率大军从蓟城出发,兴兵南下,兵锋直指东都洛阳。
“安史之乱”爆发了。
一场改写唐朝历史进程的战争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