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今天的四川省泸州市,我们熟悉的是三区四县——江阳区、龙马潭区、纳溪区、泸县、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而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泸州市只有一个市中区,其他的五个区域都为县城。那个时候,江阳区和龙马潭区并不存在。
然而,你知道更早的时候,泸州曾分为十大乡吗?这些乡的名字充满了浓厚的传统文化气息,直到今天,许多年长的泸州人仍然习惯性地提到自己来自某个乡。
既然江阳沽酒客经常会讲述泸州的人文历史,那今天我们便来聊一聊泸州曾经的十大乡。看看你是否来自其中的一个乡,并感受它们当年的名字是多么富有文雅和韵味。
泸州的十大乡源自明朝的八大乡制度,清朝雍正时期依据前朝的划分进行了一定的修改。一直到1934年,泸县归属国民政府管辖时,这一制度才被废除。那时,国民政府将原本的大场地升级为乡,并重新划分为42个乡镇。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个时期的泸县并不是如今所称的泸县,而是相当于现在的泸州市。到了1935年,政府继续将泸州划分为六个区,每个区分别管理各个乡镇。从此,存在了两三百年的十大乡名称,成为了历史。
尽管十大乡这一名称已经成为过去,泸州的乡镇体系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但由于泸州人对历史的怀念,许多老一辈的人仍然习惯称自己来自“十大乡”的某个乡。这种深厚的乡土情怀也成了泸州人文化的一部分。
这让我想起,民国初年,泸州改制为泸县后,许多当地的老泸州人,包括周边的富顺等地的人们,依然习惯称呼这片土地为“泸州”,总觉得泸州一旦改为县制,就失去了原有的气质和地位。而今天的部分泸州人,却把那段短暂的泸县历史视作一种标志,觉得泸州的发展就像是“祖坟冒青烟”,有点自卑也有点自大。我们谈论历史时,最好从更长远的角度进行对比,不必为过去的变迁感到自卑,反而应该了解这段历史的演变,凭借这种底蕴努力生活,增强对这片土地的归属感。
雍正七年,随着“湖广填川”政策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康熙帝为雍正打下了基础,泸州逐渐恢复了生机。为了与前朝有所区分,同时更好地管理泸州,雍正帝依据地方申请,在这一年将泸州从八大乡扩展为十大乡。许多乡名沿用了前朝的旧名,部分则是清朝新增的,这主要是因为前朝的名称在当地更为流行,也没有明显的违反常规。因此,雍正时期制定的这十大乡的名字,至今仍然保留着清朝的影响。十大乡的名字分别是:衣锦、里仁、凤仪、麟现、安贤、会文、伏龙、宜民、崇义、忠信。
然而,由于史料的局限,或许还有其他乡名的存在,暂时无法考证。
清朝被民国取代后,泸州的行政区划经历了大变革。起初,民国沿用了清朝的乡名,但由于这次不仅是朝代的更替,更是体制的全面变革,很多原本属于十大乡的辖区都更名为“场”,这些场地的名字大多源自明代甚至更早的历史遗名,也有少数是清代所新增的。到了1934至1935年,经过长时间的军阀混战,四川终于回归国民政府的管辖,泸州再次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行政区划调整,这是对旧体制的一种告别。
尽管如此,正如之前所说,由于泸州人深厚的怀旧情感,十大乡的名称依然在老一辈人中根深蒂固,成为泸州文化和民俗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那个时代历史的缩影。
如今,当我们回顾历史,发现这些“十大乡”所辖的地区大致覆盖了今天的江阳区、龙马潭区、泸县大部分、纳溪区大部分和合江县的一小部分,还包括泸州城区(即现在的半岛区域和小市)。这些地方构成了当时泸州的全境。
因此,那个时期的城区居民自然会感到某种优越感,毕竟当时泸州的城区面积并不大。实际上,泸州的发展并不仅仅依赖于城区,十大乡的居民也涌入了老城区,老城区的人们与各个乡的居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想说,一个城市,无论是城区还是乡村,都是这片土地的一部分,我们应当彼此尊重、共同努力,为家乡的繁荣再造新篇章,而不是相互瞧不起或鄙视对方。真正的格局,是自己做到自律并且宽容他人。
我们要理解,只有通过彼此的帮助与扶持,才能让一个地方更好地发展。如果你仅仅是为了挑剔他人,那么就失去了真正的意义。
关于十大乡的管辖区域,以及为何民国地图中不再看到“里仁乡”的罗汉场,我们下期再继续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