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自建国以来,一直以其独特的理念自诩,体现了他们对自身身份的强烈认同。因此,在外交政策上,美国常常表现出一种复杂而矛盾的态度。首先,它致力于在国内完善和推动民主的发展,努力让这一制度越来越成熟;其次,由于根植于其价值观的深厚自信,美国人认为他们有责任将这种民主和价值观传播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这段话的含义也清楚地解释了为何美国那么喜欢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他们总是高举“正义”的旗帜,声称自己是在捍卫普世价值。然而,这种自我标榜的高尚情操,背后实际上隐藏着复杂且常常自私的经济利益。
那么,这种现象为何会出现呢?让我们追溯到1917年,当时德国驻土耳其的大使曾困惑地问美国人:你们为何要跟德国宣战?美国大使回答说:“我们是为了道德和原则而战。”听到这话,德国人简直目瞪口呆,完全无法理解。美国的宣战理由看似崇高,但实际上却极其模糊,几乎令人发笑。背后所隐藏的真相则是大多数美国人根本不想参战,他们对战争的恐惧远远大于对“道德”的追求。事实上,就连时任总统威尔逊,也是不愿让美国卷入这场血腥的战争,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性。
然而,金钱的力量总能打破一切。美国的政治家和民众所说的话,有时并不能决定战争是否爆发,常常会事与愿违。战争的残酷细节,特别是凡尔登战役和索姆河战役的惨烈程度,令威尔逊心惊胆战。尤其是凡尔登战役,法国虽然坚守住了防线,却也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伤亡人数高达75万。而后来的索姆河战役,伤亡人数更是超过了百万。在那个时期,欧洲的战场几乎成为了现代化武器和野兽般杀戮的代名词。
美国历史上,最大的伤亡发生在南北战争及其前后的几次独立战争中,尽管这些战争也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相比,差距却是显而易见的。比如南北战争的伤亡人数为61.8万,这几场战争的性质决定了它们虽然痛苦,却至少有明确的历史导向:一场是为了国家的统一,另一场则是为了摆脱殖民压迫。
因此,威尔逊和许多美国人反感参战,他们不理解为何要替欧洲人打生打死,难道赚点钱不好吗?美国在参战前,金融家和军工复合体的利益已经和欧洲的战事紧密相连。1917年,参战前,美国已为协约国提供了60亿美元的出口产品和30亿美元的贷款,合计90亿美元。这笔款项在当时相当可观——事实上,相当于1949年中国的GDP水平。
美国金融家显然不能放心,如果英法失败,钱就全打水漂了。为了确保自己的利益不受损失,像摩根家族、洛克菲勒家族以及沃伯格家族等都强烈要求美国参战。因为,西线和东线的战事仍在继续,德国虽然面临压力,但依然在西线占据法国北部工业区和比利时,而东线的德国奥匈帝国联军依然有优势。
当然,协约国也有进展,特别是英国凭借强大的海军封锁了德国的贸易通道,使得德国的后勤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甚至出现了饥荒。为了突破封锁,德国派出了潜艇进行无差别攻击,目标是摧毁英国海军和阻止英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甚至包括美国。这一策略直接影响了美国的决策,因为德国的潜艇攻击威胁到了美国的经济利益。
1917年2月,英国情报机构将一份德国外交部长发送给驻墨西哥大使的电报交给了美国人,电报中提到德国有意进攻美国。虽然这份电报的真实性令人质疑,但它提供了一个完美的借口。威尔逊借此机会宣布武装商船,并着手为参战做准备。与此同时,美国的军工企业早就开始积极准备,等待战争爆发。
在这一切背后,金融家和军工企业的利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他们不仅从英法协约国赚取巨额利润,还通过新征收的所得税将战争成本转嫁给了普通民众。美国老百姓成为了为战争融资的资金来源,而这背后的操控者,正是那些嗜血的金融巨头。
随着沙皇俄国的退出,德国获得了喘息的机会,能够集中力量攻打西线。美国的庞大军队也做好了准备,按计划出征欧洲。美国军队的规模一直很小,直到1916年才开始扩军,参战前甚至没有一个完整的陆军师。然而,通过两个月的紧急建设,美国迅速建立了32个新兵营,并从法国聘请了军事教官。于是,庞大的美军部队开始源源不断地前往欧洲。
1918年4月,美军在法国的兵力仅有9个师,但到9月时,美军的规模已经达到了42个师,达到了184万士兵和8万多军官的规模,这一庞大的战争动员力,直接改变了战局。
最终,德国在美国的猛烈进攻下投降,战争结束。美国则成为了胜利的大赢家,但这场战争的真正赢家,却是那些金融家和军工企业。他们通过贷款、出售武器、投资战争产业,赚得盆满钵满。战争结束后,美国迅速催收战时贷款,要求英法等国偿还借款,总额从30亿美金涨至120亿美金,成为全球金融中心。
美国不仅通过战争获得了可观的经济回报,还通过这场战争在政治上获得了更多的影响力,成功地打入了欧洲。至此,美国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世界政治和军事的关键玩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