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王谢堂前燕,飞入百姓家,论述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创始人
2025-09-06 00:33:11
0

门阀政治,作为中国历史中的一种独特政治形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与此相似的还有家族政治,这种政治形式至今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仍有盛行,比如韩国的三星财阀和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这些家族往往能在政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巨大。研究中国古代门阀政治的兴衰,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全球局势与政治格局。我们之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分析了门阀士族兴起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门阀政治背后的内在动力,而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门阀士族衰落的具体原因。

每当新事物崛起,往往预示着旧事物的消亡。门阀士族政治的崛起,取代了曾占据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带来了社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而门阀士族政治的衰败,则与另一股新兴力量的崛起密切相关——庶族政治的兴起。这里的庶族,主要是指一些以庶族地主为主的社会群体,尽管能够通过选举等途径步入仕途的普通人并不多,但仍有一些地主阶层在逐渐崭露头角。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田每亩产量仅能勉强满足生计,因此农民和佃农们被困在土地上,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由于资源的匮乏,庶族地主的兴起,虽然比高门大族更弱小,却更容易受到控制。在这种情形下,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除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外,还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这两大对立贯穿了两千多年。因此,要想理解门阀士族的兴衰,我们需要先理清这两大矛盾,明确门阀士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中央政治中,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政,将相权牢牢掌控,像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人物在中古时期并不少见。很多时候,门阀士族拥有皇帝的“任免权”,甚至压制了皇权的存在,限制了其影响力。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权甚至能够转化为皇权,曹丕篡汉、司马昭篡魏等事例,都是相权取代皇权的典型案例。尤其在南北朝的动荡时期,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

至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由于门阀士族控制了大量地方豪强和地主资源,唐朝以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多表现在皇室与地方诸侯王之间。士族内部的矛盾,也常常表现为各大家族之间的斗争。由此可见,门阀士族的主要敌人有两个:一是皇帝,二是庶族地主。明确了这些主要矛盾与敌人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梳理门阀士族的衰落历史。

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有密切关系。这两项制度虽然使得高门大族在政治上形成了垄断,但也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使得一些没有才能的士族成员也得以步入仕途,导致了官场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魏晋时期实施了“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有效地考核和选拔官员,成为后来的南北朝与隋唐前期的通行制度。然而,虽然“九品中正制”有助于清理士族队伍中的腐化之人,但并未显著削弱门阀士族的权力,反而使他们的队伍更为精锐,士族人才层出不穷,光耀古今。

而真正削弱门阀士族的制度,是科举制的实施。科举制的雏形早在汉代就有出现,当时已有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等科目。然而,由于庶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且儒生间互相结党作派,科举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仍局限于高门大族之间的选拔。进入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有了一些实验性尝试,但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频繁,加之触及门阀士族的利益,科举制并未得到广泛实施。直到隋朝,隋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稳定,隋朝建立初期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然而,隋炀帝却发现,关陇贵族对政策的制约极为严苛,许多利民的措施都未能顺利推行。因此,隋炀帝着手打造洛阳宫,希望摆脱贵族的控制,并利用南方世家的力量对抗关陇贵族。

隋炀帝还借鉴了北齐的秀才对策,经过一系列调整,设立了进士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经过这一改革,庶族地主的上升通道得以完全打开,科举制度成为打破世家垄断的重要途径。然而,科举制的实施仍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尽管科举选拔了不少庶族出身的人才,但由于世家大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庶族地主的上升之路依然崎岖。门阀士族在唐朝前期依旧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大量的土地,而土地与粮食直接挂钩。在和平时期,土地能够转化为财富和更多的土地;而在动乱时期,拥有土地的地主可以迅速转化为军事力量。为了削弱豪强地主的经济地位,必须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的措施。事实上,门阀士族通过漏报和瞒报土地、人口等方式,使得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不必向朝廷缴税。尽管朝廷曾采取了一些措施,门阀掌控朝政,难以让他们自愿割肉,因此,门阀士族的经济利益并未受到实质性威胁。

直到隋文帝时期,杨坚采取了“索貌阅”和输籍法,收回了大量豪强地主手中的土地和人口,为朝廷的财政带来了大幅增长。隋炀帝也进一步推行了“人口解放”政策,获得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唐朝继承了这些政策,并通过类似手段削弱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然而,这些措施依然只是“小打小闹”,并未根本动摇门阀士族的权力。直到“同居共财”制度的没落,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才受到了真正的打击。

“同居共财”继承制是门阀士族得以兴盛的根本原因之一。士族在乱世中为了保存家族力量,往往采取不分家的方式,共同继承家族的土地和资源。资源集中后,人才辈出,士族成员可以相互提携,进入仕途。到了唐朝,政府推行了“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不论嫡庶,所有子女都能平等继承家产。这一制度虽然让庶子们欢欣鼓舞,但却让门阀士族的财产在一次次分割中逐渐缩水,家族的势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严重削弱。

即使如此,门阀士族的血缘关系仍然是他们存在的重要基础。直至今日,在某些南方地区,宗族仍然是人们团结的纽带。尽管门阀士族的财产已经大为分割,家族的影响力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仍然存在。除非遭遇重大冲击,否则这些家族仍能保持一定的凝聚力。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制度不断发展变化,旧有的事物必然被淘汰。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爆发给门阀士族带来了致命打击。最初,这场战争看似只是普通的军事冲突,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变成了门阀士族内部的相互消耗。许多世家大族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战争平定后,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削弱,各地的节度使开始割据一方,形成了多个实际上的地方政权。即便名义上仍属于唐朝,实际上各地已经成为割据政权。

最后,黄巢起义的爆发则给门阀士族带来了致命一击。黄巢不与任何一方世家大族结盟,反而对他们展开了屠杀和掠夺,彻底终结了北方门阀士族的传承,并动摇了南方士族的根基。此后,门阀士族的时代彻底过去,一姓一族掌控朝政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

门阀士族的没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每个时代都有适应其发展的政治制度,而一旦旧有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它就会被历史淘汰。

相关内容

“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
↑ 这是9月5日拍摄的“让世界看见河西走廊——从上海出发”活动现场...
2025-09-06 00:50:30
原创 ...
顺治,清朝的第三位皇帝,是康熙皇帝的父亲。虽然他出生在太平盛世,但...
2025-09-06 00:36:46
原创 ...
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群雄逐鹿。每当谈及这一历史时期,三国的名字常常...
2025-09-06 00:36:41
原创 ...
对于许多勤奋的学子而言,他们花费了十年的光阴,心血和努力,只为在考...
2025-09-06 00:36:35
原创 ...
开封府的八位勇士分别为王朝、马汉、张龙、赵虎、董平、薛霸、李贵和娄...
2025-09-06 00:36:34
原创 ...
梁山好汉里最让人热血沸腾的武力话题,莫过于武松和鲁智深谁才是 "步...
2025-09-06 00:36:24
李为学:王阳明和大礼议
◭ 王阳明燕居像[明]蔡世新 绘,上海博物馆藏 有明一代思想家影响...
2025-09-06 00:35:57
山西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 ...
春夏之交,阳光洒向大地,山西省阳泉市平定县巨城镇上盘石村的古建筑,...
2025-09-06 00:35:40
原创 ...
1935年深秋,当中央红军历经千难万险抵达陕北时,这片贫瘠的黄土地...
2025-09-06 00:35:36

热门资讯

原创 朝... 在阅读此文之前,请您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更多独特的参与体验,感谢...
原创 埃... 埃及的医疗实践在罗马帝国灭亡后依旧对后来的医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埃及医...
原创 当... 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被后世尊称为“外科鼻祖”,他一生救死扶伤,治疗疑难杂症无数,一代枭雄曹操也...
原创 我... 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近500位帝王,其中有许多令人铭记在心的人物。例如,焚书坑儒的秦始皇、从...
原创 红... 1934年10月之后,中央红军陆续退出长江南北各大革命根据地,开启了二万五千里的北上长征。然而,仍有...
原创 胡... 公元前303年,赵武灵王赵雍与其重要大臣肥义经过五天的深度讨论,终于做出了一个决定,这个决定将在赵国...
原创 李... 历史长河中,宋代的《东都事略》记载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宋代第二任皇帝即位时,他曾向群臣询...
原创 庞... 在三国猛将排行榜里,庞德绝对是个充满争议的狠角色。他能跟老年关羽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这战绩够亮眼吧...
原创 正... 嘉庆二十三年十一月,程同文,时任兵部郎中,突然接到了来自吏部的任命通知,被升为鸿胪寺少卿。这一消息一...
原创 李... 历史开讲 公元643年,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带着太子李承乾与年仅9岁的新城公主前去探望。为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