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政治,作为中国历史中的一种独特政治形态,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一种特殊的政治现象。与此相似的还有家族政治,这种政治形式至今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仍有盛行,比如韩国的三星财阀和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这些家族往往能在政界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影响力巨大。研究中国古代门阀政治的兴衰,有助于我们理解当前的全球局势与政治格局。我们之前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角度分析了门阀士族兴起的原因,并深入探讨了门阀政治背后的内在动力,而今天我们将继续探讨门阀士族衰落的具体原因。
每当新事物崛起,往往预示着旧事物的消亡。门阀士族政治的崛起,取代了曾占据主导地位的奴隶主贵族,带来了社会政治格局的重大变化。而门阀士族政治的衰败,则与另一股新兴力量的崛起密切相关——庶族政治的兴起。这里的庶族,主要是指一些以庶族地主为主的社会群体,尽管能够通过选举等途径步入仕途的普通人并不多,但仍有一些地主阶层在逐渐崭露头角。
在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农田每亩产量仅能勉强满足生计,因此农民和佃农们被困在土地上,几乎没有机会接受教育。由于资源的匮乏,庶族地主的兴起,虽然比高门大族更弱小,却更容易受到控制。在这种情形下,最直接的受益者无疑是至高无上的皇帝。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除了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根本对立外,还有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之间的矛盾,这两大对立贯穿了两千多年。因此,要想理解门阀士族的兴衰,我们需要先理清这两大矛盾,明确门阀士族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
在中央政治中,门阀士族长期把持朝政,将相权牢牢掌控,像袁绍“四世三公”这样的人物在中古时期并不少见。很多时候,门阀士族拥有皇帝的“任免权”,甚至压制了皇权的存在,限制了其影响力。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相权甚至能够转化为皇权,曹丕篡汉、司马昭篡魏等事例,都是相权取代皇权的典型案例。尤其在南北朝的动荡时期,类似的情况屡见不鲜。
至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由于门阀士族控制了大量地方豪强和地主资源,唐朝以前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多表现在皇室与地方诸侯王之间。士族内部的矛盾,也常常表现为各大家族之间的斗争。由此可见,门阀士族的主要敌人有两个:一是皇帝,二是庶族地主。明确了这些主要矛盾与敌人后,我们可以更清楚地梳理门阀士族的衰落历史。
门阀士族的形成,与汉朝的“察举制”和“征辟制”有密切关系。这两项制度虽然使得高门大族在政治上形成了垄断,但也在某些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了积极作用,为中华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卓越贡献。由于这两项制度的实施,使得一些没有才能的士族成员也得以步入仕途,导致了官场腐败、行政效率低下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一弊端,魏晋时期实施了“九品中正制”,该制度有效地考核和选拔官员,成为后来的南北朝与隋唐前期的通行制度。然而,虽然“九品中正制”有助于清理士族队伍中的腐化之人,但并未显著削弱门阀士族的权力,反而使他们的队伍更为精锐,士族人才层出不穷,光耀古今。
而真正削弱门阀士族的制度,是科举制的实施。科举制的雏形早在汉代就有出现,当时已有秀才(茂才)、明经、明法、贤良方正、孝廉等科目。然而,由于庶民的文化水平较低,且儒生间互相结党作派,科举制度并未起到应有的效果,仍局限于高门大族之间的选拔。进入南北朝时期,科举制度有了一些实验性尝试,但由于时局动荡、朝代更迭频繁,加之触及门阀士族的利益,科举制并未得到广泛实施。直到隋朝,隋朝统一了全国,国家稳定,隋朝建立初期得到了关陇贵族的支持,然而,隋炀帝却发现,关陇贵族对政策的制约极为严苛,许多利民的措施都未能顺利推行。因此,隋炀帝着手打造洛阳宫,希望摆脱贵族的控制,并利用南方世家的力量对抗关陇贵族。
隋炀帝还借鉴了北齐的秀才对策,经过一系列调整,设立了进士科,开始在全国范围内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经过这一改革,庶族地主的上升通道得以完全打开,科举制度成为打破世家垄断的重要途径。然而,科举制的实施仍然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尽管科举选拔了不少庶族出身的人才,但由于世家大族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庶族地主的上升之路依然崎岖。门阀士族在唐朝前期依旧在朝廷中占据重要地位。
门阀士族的经济基础,依然是大量的土地,而土地与粮食直接挂钩。在和平时期,土地能够转化为财富和更多的土地;而在动乱时期,拥有土地的地主可以迅速转化为军事力量。为了削弱豪强地主的经济地位,必须采取“打土豪,分田地”的措施。事实上,门阀士族通过漏报和瞒报土地、人口等方式,使得大量土地和劳动力不必向朝廷缴税。尽管朝廷曾采取了一些措施,门阀掌控朝政,难以让他们自愿割肉,因此,门阀士族的经济利益并未受到实质性威胁。
直到隋文帝时期,杨坚采取了“索貌阅”和输籍法,收回了大量豪强地主手中的土地和人口,为朝廷的财政带来了大幅增长。隋炀帝也进一步推行了“人口解放”政策,获得了大量自由劳动力。唐朝继承了这些政策,并通过类似手段削弱了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然而,这些措施依然只是“小打小闹”,并未根本动摇门阀士族的权力。直到“同居共财”制度的没落,世家大族的经济基础才受到了真正的打击。
“同居共财”继承制是门阀士族得以兴盛的根本原因之一。士族在乱世中为了保存家族力量,往往采取不分家的方式,共同继承家族的土地和资源。资源集中后,人才辈出,士族成员可以相互提携,进入仕途。到了唐朝,政府推行了“诸子均分”的继承制度,不论嫡庶,所有子女都能平等继承家产。这一制度虽然让庶子们欢欣鼓舞,但却让门阀士族的财产在一次次分割中逐渐缩水,家族的势力也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严重削弱。
即使如此,门阀士族的血缘关系仍然是他们存在的重要基础。直至今日,在某些南方地区,宗族仍然是人们团结的纽带。尽管门阀士族的财产已经大为分割,家族的影响力在社会和文化层面仍然存在。除非遭遇重大冲击,否则这些家族仍能保持一定的凝聚力。
然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社会制度不断发展变化,旧有的事物必然被淘汰。在唐朝中期,安史之乱的爆发给门阀士族带来了致命打击。最初,这场战争看似只是普通的军事冲突,但随着战争的发展,变成了门阀士族内部的相互消耗。许多世家大族在战争中损失惨重。战争平定后,中央政府的控制力已经大大削弱,各地的节度使开始割据一方,形成了多个实际上的地方政权。即便名义上仍属于唐朝,实际上各地已经成为割据政权。
最后,黄巢起义的爆发则给门阀士族带来了致命一击。黄巢不与任何一方世家大族结盟,反而对他们展开了屠杀和掠夺,彻底终结了北方门阀士族的传承,并动摇了南方士族的根基。此后,门阀士族的时代彻底过去,一姓一族掌控朝政的局面再也不复存在。
门阀士族的没落,是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必然结果。每个时代都有适应其发展的政治制度,而一旦旧有制度无法适应社会变革,它就会被历史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