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开讲
公元643年,魏征弥留之际,李世民亲自带着太子李承乾与年仅9岁的新城公主前去探望。为了表达敬意,李世民还将女儿许配给魏征的长子。然而,魏征刚去世不久,李世民便做出了令人震惊的举动,不仅取消了婚约,还亲自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作为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忠臣,是李世民治理国家时的“镜子”。他直言不讳,敢于直谏,是古代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谏臣之一。魏征的名气遍布大江南北,在李世民心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
有一则广为人知的故事,李世民曾在庭院里玩鹞鹰,突然听闻魏征前来,他立刻将鹞鹰藏在怀中,生怕被魏征嘲笑批评。直到魏征离开,李世民才意识到,自己竟然在不自觉中“畏惧”魏征,甚至这只鹞鹰也在被悄然“禁锢”中死去。这个小小的插曲,展示了李世民对魏征的敬畏与尊重。
可以说,李世民与魏征的关系是一种相互成就的模式。没有魏征直言不讳的批评,李世民难以有如此包容的领导风范,正是这种包容,使得李世民成为了明君。而魏征,也因为李世民的包容,得以展现自己的忠诚与智慧,成为了历史上知名的直谏大臣。
然而,魏征并非一直忠诚于李世民。实际上,他的人生曾经历过四次易主。他的早年生涯充满了变动,魏征的志向不仅仅是辅佐明主,更在于成为一位被历史铭记的贤臣。
魏征的求学之路始于纵横之术,他的学习对象包括了《鬼谷子》和《战国策》两部重要的战略书籍,这表明他早就有了在政治舞台上施展才华的雄心。他的第一个主人是瓦岗起义的领袖李密。尽管魏征为李密献策多次,然而并未得到重用。最终,他选择投降李唐,随即被窦建德所俘,几个月后又在李世民的手中被俘。虽然被俘,却再次得到了重用,魏征的命运仿佛一波三折。
当时,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征的名声,便邀请他加入自己的阵营,魏征也一度忠心耿耿地为李建成效力,并屡次提醒李建成,要小心李世民。然而,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震惊朝廷的玄武门之变,亲手诛杀了太子李建成。当李世民问魏征为何频频劝谏拆散兄弟情谊时,魏征竟然毫不回避,直言不讳地告诉李世民:“若当初太子听从我的劝告,又岂会落得今日的下场?”魏征的直言让李世民产生了深深的敬意,从而决定让魏征投靠自己,从此二人开始了深厚的君臣关系。
魏征与李世民的关系非常复杂,既有爱戴,又有些许畏惧。有一次,魏征告假回乡祭祖,回来后他询问李世民为何不去南山,李世民笑着答道,原来是因为担心魏征回来后责怪他,所以才取消了行程。魏征并不因此生气,反而理解并幽默回应,展现出两人之间的默契与深厚的君臣情谊。
李世民在长孙皇后去世后,深感悲痛。特别是长孙皇后被葬入昭陵后,李世民为了时常能够瞻仰她的墓地,特意修建了一座高台。然而,有一次,魏征在陪同李世民瞻仰时指出,李世民所指的墓地应该是太武皇帝的献陵——也就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墓地。这一言提醒了李世民,让他意识到自己过于沉溺于私人情感,最终下令拆除高台,展现出他在魏征忠言的引导下放下私情,重视国家大义。
魏征也并非完美无瑕,他也有一些普通人难以割舍的喜好。唐代的一本笔记小说《龙城录》记载了一件有趣的事:李世民曾开玩笑问魏征,世上是否有任何东西能令他动心。有人告诉李世民,魏征最喜欢吃醋芹。于是,李世民特意设宴,并在魏征面前摆上了三份醋芹。魏征吃得津津有味,直到盘子见底。李世民笑着调侃魏征,魏征则不好意思地回应,表示自己并不想显得有太多个人爱好,但此事还是让李世民大笑不止,显示出两人轻松愉快的关系。
然而,魏征死后,却掀起了一场风波。这与李世民的长子李承乾有关。公元640年,李承乾因奢靡之风受到大臣们的指责,甚至有谏臣将他与秦二世相提并论。尽管李世民深爱太子,但却毫不犹豫地对其进行严格管教。李承乾因宠爱乐人称心而惹怒李世民,甚至因心有不满,策划了暗杀李泰的行动。最终,李承乾参与谋反,虽然李世民未忍心杀他,但将其废除并流放。
当时,魏征因病无法上朝,李世民亲自带着公主去探望他。魏征那时已是奄奄一息,但仍然穿着朝服勉力站立迎接李世民。李世民看着病弱的魏征,心中不禁涌上悲伤,紧紧握住他的手,眼泪不自觉地流了下来。随后,李世民将公主许配给魏征的长子,以表尊敬。
魏征的死给李世民带来了深深的痛惜,他为此辍朝五日,亲率百官参加葬礼,甚至太子李承乾也为其举哀。魏征一生正直,虽去世后墓碑曾被推倒,但李世民最终意识到自己的失误,在亲征高丽途中,重新悔悟并立起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的后代并未能延续其荣耀。魏征的玄孙魏稠生活贫困,尽管他有职务,但俸禄微薄,加之家庭负担重,最终不得不卖掉家产,迁至乡村生活。唐宣宗得知后,十分感慨,命人从内库中取出两千两黄金帮助魏稠渡过难关。魏稠虽然生活困窘,但依然保持着魏征的廉洁风骨。
魏征一生名垂千史,他以一腔忠诚、刚正不阿的态度,成就了唐朝的盛世。而李世民虽在魏征去世后犯了错,但最终认识到魏征的伟大,重立其墓碑,为其亲属送上安慰。魏征的身后故事,亦是唐朝盛世与忠臣心志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