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请您先点击“关注”,这样不仅便于您参与讨论和分享,还能带给您更多独特的参与体验,感谢您的支持。
众所周知,秦始皇指派秦将王翦带领秦军东征,历时十年统一了六国,创建了中国历史上首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因而被后世尊称为千古一帝。然而,历史往往充满了意外的变数,千古一帝的殊荣本来差点归于秦始皇的曾祖父,秦昭襄王嬴稷,而原本以武安君之名被誉为战神的白起,也险些取代王翦的地位,成为历史上的名将。
这一切的关键,可以追溯到战国末期,发生在秦赵两国之间的一场重大战役——长平之战。那么,长平之战究竟为何而起?战斗中究竟发生了哪些决定性事件?为何赵国的统帅赵括会因纸上谈兵而遗臭万年?而秦国名将白起为何做出令人发指的二十五万赵军降卒坑杀之举?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进入今天的探讨,深入了解长平之战的背后故事。
战国时期,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崛起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经过数代君主的不断努力,秦国的国力逐步增强,展现出了吞并天下的野心与实力。商鞅推行的法令要求,“有军功者各以战功受爵”,鼓励为国立下赫赫战功者,而对无功者即便富有也难以获得荣华。
公元前306年,秦国迎来了历史上在位最久的国君——秦昭襄王嬴稷。秦昭襄王的“超长待机”使得他在位56年期间,不仅带领秦国人口和经济逐步增长,国土也在他的治理下达到前所未有的巅峰。此时,秦国的威势让其他国家都感到畏惧,尤其是经过赵武灵王改革后,国力大增的赵国,铁骑如猛虎,连秦军锐士也为之忌惮。
于是,赵国成了唯一一个有实力与秦国抗衡的诸侯国。山东一带的其他国家纷纷与赵国结盟,几次合纵联合起来试图抵抗秦国。显而易见,秦国与赵国之间的冲突几乎不可避免,而这场战争来得比任何人预料的都要迅速,两国都未能及时做好充分准备。
公元前263年,秦将白起率军攻打韩国,迅速占领了韩国的野王等重要地区,切断了韩国本土与上党郡的联系。秦国计划通过吞并上党郡,彻底消除对三晋地区的威胁。可是,秦军的行动也引发了赵国的关注。
在这一时期,秦昭襄王进行了政治整顿,驱逐了三位权臣,并任命范睢为丞相,继续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对六国实施战略蚕食。秦军对敌人俘虏的残忍手段以及对平民的暴行,使得许多地方百姓痛恨秦国的统治,尤其是上党郡的民众,他们痛恨韩王的软弱,决定依附赵国寻求庇护。
赵王接受了上党郡的请求,派兵接管了这个地区。秦昭襄王得知赵国接受上党后大为震怒,命令当时正在攻韩的秦将王齕准备攻打赵国,誓要夺回上党。此时,长平之战已经悄然拉开了序幕。
公元前260年,长平之战爆发,赵国派遣老将廉颇统帅二十万大军与秦军作战。最初,秦军攻势迅猛,但赵军凭借坚固的防御工事和稳健的战略,成功抵挡住了秦军的猛烈进攻。廉颇深知秦军的凶猛,因此采取了保守的战略,避免与秦军直接交锋,希望通过消耗战让秦军退却。
然而,秦国的国力和野心远超赵国的预料。随着战局的胶着,秦国在国内加紧征粮、征兵,极大地增强了军事力量,准备长期作战。经过三年的僵持,长平之战逐渐演变成两国国力的较量,决定着两国乃至整个战国格局的未来。
战局的变化也不断影响着赵国的决策。赵国一度提出求和请求,然而秦国却拒绝了赵国的提议,决心将赵国打垮。此时,赵国的粮草储备逐渐枯竭,经济几乎崩溃。长平的前线战争不仅消耗了两国的军力,还导致了大范围的饥荒,民生困苦。
就在赵国处于困境之时,秦国在蜀地修建的水利工程都江堰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军粮补给。秦国派遣白起前往蜀地,成功运输了大量粮草,确保了长平战场的供应线。这一举动使得秦军得以在战场上持续作战,而赵国却因为缺乏粮食而陷入困境。
赵国此时几乎无力支撑长时间的对峙,紧接着,秦国通过间谍散布谣言,离间了赵国的君臣。赵王最终撤下了廉颇,任命年轻的赵括为总指挥。赵括虽然通晓兵书,但缺乏实战经验,这一决定最终导致了赵军的灾难性失败。
赵括上任后,完全推翻了廉颇的防御策略,结果中了白起的诱敌计。赵括率军攻入秦军大营,认为秦军胆怯,便轻敌急进,结果被白起设伏,整个赵军被包围在丹水谷地。最终,赵军被迫投降,秦军为解救粮草,也不得不杀害二十五万赵军降卒。
长平之战不仅极大消耗了赵国的兵力,还给秦国带来了巨大的胜利。最终,秦军在白起的领导下,先后攻占长平全境及太原郡,兵锋直指赵国的国都邯郸。而赵国则开始向秦国送上重礼,以求和解。秦国的范睢提出撤兵建议,秦昭襄王竟然同意,导致了白起的愤怒和失望。
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暂时恢复了实力,而秦国也因撤兵失去了攻占赵国的机会。虽然秦昭襄王未能一举灭赵,但长平之战却奠定了秦国最终统一天下的基础,成为战国末期的重要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