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65年前中华民族抗击血吸虫病魔的伟大胜利
作者:陈辉
1950年冬,位于上海市郊的任屯村,作为血吸虫病的重灾区之一,村里的农民们联名致信毛泽东,恳请政府尽早采取措施,根治血吸虫病。这一信件是毛泽东首次了解到这一疾病的严重性及其带来的巨大危害。
血吸虫病是由裂体吸虫属血吸虫引起的慢性寄生虫病,感染途径主要是皮肤接触含尾蚴的疫水。反复感染或治疗不彻底可能导致肝硬化、肝腹水,腹部膨胀如牛,俗称“大肚子病”,死亡率极高。血吸虫病主要流行于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尤其在中国,流行的主要是日本血吸虫病。这个名称源于1904年,日本学者首次鉴定出这一病原。
血吸虫病普遍存在于水乡湖泽的地区,早在中国古代便已有记载。即便在民国时期,虽然社会对这一疾病有所关注,但由于战乱、政局动荡以及经济困难,未能有效开展防治工作。
上海地区,特别是西郊的青浦县,是全国血吸虫病重灾区之一。青浦县内24个乡镇中,23个都受此病困扰。莲盛乡的任屯村,原有居民960人,到1949年解放时,村民数量降至461人,死亡人数惨重。更有121户灭绝,28户只剩一名幸存者。解放后的上海郊区,除崇明县外,其他九个县区都有血吸虫病的蔓延。到解放后,统计数据显示,75.9万居民被查出患病,占当时疫区总人口的24%,其中包括大量耕牛。人民的健康遭遇了严重威胁。
在1950年代,血吸虫病在中国南方12个省市广泛流行,累计患病人数超过1000万,而受威胁的总人口则达到1亿多。其对人民健康的危害极为严重,轻则导致劳动力丧失,重则致死。该病尤其影响妇女和儿童,造成生育障碍及身体发育不良,导致疾病区人口减少,生产力下降,一些地方甚至荒芜无人。
毛泽东收到了任屯村农民的求助信后,深感震动,并立即派遣医疗队到村里进行紧急治疗,昼夜不停地查病治病,挽救了大量病人。此举标志着中央对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高度重视。
1955年,夏季,毛泽东在视察工作时,来到了杭州。会议期间,毛泽东指示工作人员不要进行其他活动,而是去了解杭州郊区的农民生活。工作人员深入余杭地区后,发现血吸虫病情十分严重,农民们忍受着巨大的痛苦。回到后,工作人员如实汇报,毛泽东听后十分不安,他的卫士李家骥回忆起当晚的情况:“毛主席显得特别忧虑,夜不能寐。多病的孩子、年轻人、老人都深受血吸虫病困扰,毛主席感到我们没有做足够的工作。”
毛泽东为此展开了更深入的调查研究。他与上海市委、华东地区的省级领导进行座谈,商讨防治对策,力求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1955年6月,毛泽东在专列途经松江时,特意停留并与当地领导会谈,详细了解了血吸虫病防治情况,并强调:“南方血吸虫病问题要重视,决不能忽视。”
1955年11月,中央在上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会上确定了七年内消灭血吸虫病的计划,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与此同时,中央成立了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加强了全国范围内的协调和配合。
徐运北,卫生部副部长,也在当时深入调查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他回忆道,毛主席在与他讨论时提出,要充分发挥科学家的作用,研究更有效的防治药物,并强调要发动群众积极参与,依靠群众的力量来配合科技进步。
1955年,毛泽东对防治血吸虫病的工作高度关注,不断推动各级党委将这一任务视为政治责任,要求进行全力推进。1956年,毛泽东接见了从事血防工作的陈心陶教授,并在多次视察中,详细了解防治血吸虫病的进展与挑战。
1958年,江西省余江县成为全国第一个宣布消灭血吸虫病的地方,这一突破性的成就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毛泽东得知此消息后,非常激动,并写下了《送瘟神》二首,表达他对这一重大胜利的喜悦和对人民健康的深切关怀。
毛泽东的《送瘟神》诗句:“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反映了血吸虫病给美丽的自然景观带来的破坏。毛泽东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人民健康深切的关怀和战胜疾病的决心。
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成功应对了这一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最终取得了抗击血吸虫病的伟大胜利,也体现了党和人民共同战斗的力量。
毛泽东不仅亲自关注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还特别邀请了任屯村的农民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典礼,并亲切接见了他们。这一举动标志着人民与国家领导人之间的深厚情谊,展现了毛泽东主席深切关注人民疾苦的情怀。(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