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南宋的皇帝是李世民,宋朝有机会崛起吗?
这要看李世民所处的时代。如果将李世民放在赵构的那个位置,手握岳飞、韩世忠、吴玠、刘錡等一流名将,那么收复失土的可能性依然非常大。尽管赵构比较懦弱,但实际上,只要再给岳飞一点时间,收复失地几乎是必然的。因为在当时,完颜兀术的金军已经岌岌可危,岳家军的胜利鼓舞了整个河北地区,义军四起,大家纷纷举起“岳”字大旗,金国的号令几乎在燕京以南都无法施行。只要赵构发布“讨贼檄文”,号召百姓与义军配合,金国的统治几乎会崩溃,收复中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
然而,赵构为了保住自己的皇位,竟然害怕金国将宋钦宗送回,所以背叛了大宋的江山与百姓。他甚至下达了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放弃了进攻,甚至甘心向金国称臣,这种做法令人痛心。
如果将赵构换成李世民,以李世民的气度和决断力,不仅会充分信任岳飞,还会让韩世忠和吴玠从两翼出击,岳飞负责中路直接进攻汴梁,韩世忠负责江淮,吴玠和吴璘兄弟则从陕甘方向进攻。四大名将齐齐出击,成功几乎是必然的,南宋崛起几乎没有悬念。
但如果把李世民放在赵构之后的时期,难度就大大增加了,尤其是时间越往后,局势越复杂。如果李世民替代宋孝宗的位置,他能依赖的将领就非常少,真正能称得上名将的只有李显忠。如果李世民选择配合李显忠作战,估计可能需要启用辛弃疾。辛弃疾在年轻时曾以50人勇闯金军五万大营,生擒叛徒,也有过单枪匹马斩杀叛贼的记录,武力值在历代文人中堪称首屈一指。如果李世民识人用将,辛弃疾也许会有机会实现自己报国的梦想。
宋孝宗本身也曾多次心系北伐,发动过对金的北伐战争,但由于错误地选用了将领,导致北伐失败。张浚的军事才能显然不足以担当北伐总指挥,而邵宏渊更是一个心胸狭隘的小人,根本不适合重任。即便李显忠取得了一些胜利,但北伐的失败已成定局。
如果李世民能够亲自选择北伐班底,他无疑会担任幕后总指挥,因为他的军事才能显然超过了张浚。若将邵宏渊换成辛弃疾,北伐成功的可能性大大增加,至少有七成的机会。
在宋理宗时期,金国的力量明显已经大不如前,不再是一个强有力的对手。即便是宋理宗亲自出征,也能指挥孟珙联合蒙古军队击败金国,甚至带回了金国皇帝的一部分尸骨。此时,南宋的主要对手变成了蒙古帝国。宋理宗在对蒙古的战争中所犯的最大错误是猜忌孟珙和余玠,导致了内部的纷争和失败。
孟珙和余玠作为南宋抗蒙的两大明星,屡屡在战场上获胜。孟珙擅长进攻,他率军多次在关键战场迎击蒙古,曾在江陵之战中连破蒙古营地24座。余玠则擅长防守,他所修筑的钓鱼城至南宋灭亡时都未被蒙古攻破。正是这样两位杰出的将领,在沙场上未死,反而死于内忧外患,遭到自己人猜疑和排挤。可见,宋朝所缺少的并不是有能力的将领,而是一个能够全力信任将领的皇帝。
假如李世民坐上宋理宗的位置,即便有宋朝复杂的政治体系和文官干预,李世民也不会犯自毁长城的错误。相信他会完全信任孟珙和余玠,让他们各自发挥所长,按照他们的建议去作战。
然而,即使李世民能在宋理宗时期带领南宋改天换地,他面临的挑战依然艰巨。首先,南宋的积弊已经深重,政权内部腐败严重,想要彻底改变这一局面需要时间和智慧。其次,李世民面对的已不再是宋高宗和宋孝宗时期的金国,而是蒙古帝国,这个时期的蒙古军队几乎是冷兵器时代最强的战力。蒙古军队横扫亚欧大陆,征服了无数国家,屠城无数,即使李世民拥有极高的军事才能,也很难保证能在与蒙古的对抗中平起平坐。
因此,尽管李世民的英明和军事才能无可置疑,但在宋理宗时期,他能够成功扭转乾坤的机会只有50%。原因在于南宋内部的问题和外部蒙古的强大力量。
总结而言,如果李世民能够穿越到赵构时期,他的成功机会非常大;而在宋孝宗时期,通过精心挑选将领,收复失土的可能性也相当高;但是在宋理宗时期,面对更加复杂的局势,他成功的概率则相对较低,大约只有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