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线救国”一词,因汪精卫的卖国行径,早已成为贬义的代名词。但在历史的长河中,确实存在一些身处敌国却心系自己国家的人物。李显忠便是其中之一。身处北宋末期这个积贫积弱的时代,李显忠在金国的俘虏下选择暂时投降,成了金国的一员,为金国守卫金夏边境。然而,他始终未曾放弃自己心中的报国之志,时刻想着重归宋朝。归宋之后,他屡次打败南侵的金军,因此被誉为“中兴名将”,但因他曾投降金国的污点,名声并未达到与南宋中兴四将相等的高度。
李显忠,陕北人,出生于1110年。南宋张抡的《李显忠行状》记载,李显忠的祖先可追溯至唐朝敬宗李湛。李显忠的父亲李永奇,是北宋末年鄜延路的经略制置使,驻地在延安。1126年,李显忠随父征战,为国家效力。
1126年8月,金军发动第二次侵宋攻势,润十一月,开封沦陷,金军掠夺后撤退,北宋灭亡。1127年6月12日,宋徽宗的儿子赵构在河南商丘称帝,虽然此时宋朝在北方依然控制着陕西、河南等广阔地区。
鄜延路是西北的重要门户,是关中屏障,也是保护开封的西部防线。古人曾言:“倘若延州有失,则关中不保,关中不保则汴京危机。”在1127年金军入侵陕西时,陕西各地的宋军几乎都投降了,唯有李永奇父子坚守延安府,进行抵抗。李显忠因屡次立功被封为“知同州”。然而,宋金之间的军事实力差距巨大,1128年12月,金军攻陷延安,李显忠与父亲李永奇被俘。
为了削弱中原地区的反抗,金国对李显忠一家采取了优厚的待遇,试图拉拢西北民众。金军攻占麟府路,彻底切断了陕西与南宋的联系。在交战过程中,曾有不少降金的宋将亲眼目睹了金军的强大,导致他们失去了反金的勇气,因此金国决定让李显忠一家继续掌控陕西。然而,尽管身处敌国统治下,李显忠的心中始终怀有报国之志,他不得不暂时屈服于金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为其效力。
延安沦陷后,西夏趁机蚕食陕西。李显忠承担起了保卫故土的责任,屡屡带兵打败西夏军,且常常是以少胜多。南宋史官章颖称:“夏人屡侵诸边寨,显忠每以二三百骑破夏人四五千众,由是夏人闻显忠威名为之破胆。”可以看出,尽管在宋朝体制下,宋军无法完全发挥其潜力,李显忠的卓越军事才能依然为当时的人所称道。
李显忠与西夏的交战最为激烈的一次是:西夏的十五万大军围攻顺宁寨,李显忠带领三万人前来支援。西夏为防援兵,分出了五万兵力进攻李显忠,双方展开了一整天的战斗,李显忠最终大获全胜,并俘虏了西夏统帅嵬名夌。随即,他和援军内外夹击围攻的西夏军,最终将其全军歼灭。这一战,使李显忠的威名响彻金国。然而,尽管他在战场上屡屡获胜,李显忠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报国之心,他依然想着投奔南宋。
1137年,金国副元帅完颜宗弼(金兀术)见到李显忠英俊高大,喜不自禁,立刻任命他为承宣使,负责治理同州(今陕西大荔)。临行前,李显忠的父亲李永奇叮嘱他:“到同州后可擒敌酋,渡洛、渭,最终归朝(南宋)。”
1138年,金国元帅撒里曷也到达同州,李显忠按父命抓获了撒里曷,并带领军队宣布归宋。然而,在返回途中,李显忠一行被困于洛河,且无船可渡,金军追兵又至,归宋之路被彻底封死。李显忠与撒里曷约定:不伤害同州百姓与李家人,撒里曷当面承诺。然而,金军还是抓住了李家二百余口,包括李显忠的父亲、妻子和妹妹,最终将他们杀害。李显忠痛心疾首,只得投向西夏。
李显忠的名声传遍西夏,西夏国主听说他投降西夏,欣然接纳,并询问李显忠为何来投。李显忠答道:“愿得二十万人,收复陕西五路,报仇雪恨。”为了扩张领土,西夏国主授予李显忠多个重要职务,包括静难军承宣使、鄜延岐雍等路的经略安抚使,但并未允诺借兵之事。
1139年,西夏国主李乾顺令李显忠带领3000人征讨豪强,李显忠顺利平定了这些反叛势力,为李乾顺稳固了西夏的统一。李乾顺大喜,决定派出20万大军进攻陕西,李显忠被任命为主帅之一,开始了西夏的征战。
当李显忠率先锋军进入陕西时,宋金和约已签署,陕西归还南宋。赵惟清,南宋延安府总管,告知李显忠可以返回。然而,西夏的将领移讹拒绝撤兵,李显忠勃然大怒,决定投向南宋,最终将移讹俘获。
李乾顺愤怒不已,亲率精锐兵力再次进攻陕西,但李显忠的部队凭借勇猛,成功击溃了西夏军,使其付出了惨重代价。
1139年绍兴九年和约后,金国后悔将陕西、河南归还南宋,随即再次发动侵宋战争,宋金在三个战场同时爆发激烈战斗。
第一个战场为川陕,南宋将领吴璘、杨政、郭浩在此坚守,成功阻止金军进攻。第二个战场为京西,金兀术进攻南宋领土,虽然南宋在开封和商丘守卫处出现了动摇,但在安徽顺昌,金兀术被刘锜打败,败退回河南。第三个战场为两淮,李显忠在合肥大破金军,收复了金军占领的灵璧。1142年,李显忠因功被封为保信军节度使。
1160年,金主完颜亮再度南征,宋军分四路迎战,李显忠作为池州都统制参与了江浙战场的战斗。在大人洲一役中,李显忠指挥的宋军成功击败金军,取得了重大的胜利。
符离之战是李显忠一生的巅峰之战,尽管之后因内部矛盾和金军的反扑,最终未能实现北伐的目标,但李显忠终其一生所追求的,无非是为大宋恢复失地。他的忠诚不曾改变,虽历经曲折,但最终被时人尊为“中兴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