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63年8月,魏国的权臣司马昭决定向蜀汉发动进攻,他指派钟会、邓艾和诸葛绪三路军队进攻蜀地。蜀汉方面,姜维和廖化率军驻守剑阁险道,试图借助地势优势阻挡魏军的主力。魏军的进攻路线为:西路由邓艾主攻,目标是姜维所在的沓中屯田;中路由诸葛绪负责切断姜维的退路;东路则由钟会主攻汉中诸城。姜维在与邓艾交战后,成功击败诸葛绪,迅速转向东路,准备抵挡魏军的进攻。钟会的大军占领了汉中大部分据点,并推进至剑门关外时,被蜀军回援阻击,双方僵持不下。
与此同时,邓艾采取了以迂为直的策略。当魏蜀两军在剑阁对峙时,邓艾指挥精锐部队绕道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翻越了荒无人烟的地区,跋涉700多里,开山凿路,出其不意地攻打江油(今四川江油北)。邓艾随后在绵竹一举大破诸葛瞻,占领涪城,并逼近成都。刘禅因邓艾兵临城下,无奈向魏军投降。263年11月,蜀汉灭亡,三国时代的统一大局悄然拉开序幕。那时,司马昭为何没有趁机进攻吴国,完成一统天下的目标呢?
一、钟会之乱打乱了司马昭的计划
事实上,司马昭早在灭蜀之前,就曾在朝堂上表示,应该先攻占蜀汉,待蜀汉灭亡后,凭借巴蜀的有利地势,水陆并进,便可顺势攻打东吴,最终一统三国。这一计划本来进行得很顺利,然而,钟会的叛乱却打乱了司马昭的部署。公元264年正月,钟会抵达成都,先送走邓艾,然后在蜀汉的朝堂上以魏明帝郭皇后的遗命为名,召集将领和旧臣起义,发动叛乱。尽管钟会的举动得不到曹魏军中的支持,但这场政变无疑给司马昭带来了巨大的麻烦。钟会与姜维的冲突最终导致两人都在叛乱中死去,而成都也遭到了大规模的破坏。
钟会之乱平定后,司马昭不得不集中精力整顿魏军,确保类似事件不再发生,同时修复因战乱受损的益州地区。这样一来,司马昭原本计划中的进攻东吴的行动,被拖延了下来。
二、专心篡夺曹魏政权,安排继承人
公元264年3月,魏元帝曹奂再次下诏任命司马昭为相国,并封他为晋王,赐予九锡。然而,司马昭的目光并不完全集中在东吴,他还在安排魏国的继承问题。原本司马昭希望由其儿子司马攸继承魏国的王位,但山涛、贾充、何曾和裴秀等朝中重臣都反对这一决定,主张立司马炎为继承人。最终,在咸熙元年(264年)十月,司马炎被正式立为世子。
而司马昭的身体状况日渐恶化,公元265年9月6日,司马昭因病去世,时年55岁。其子司马炎继位,建立了晋朝,史称西晋。由于司马昭在蜀汉灭亡后的这两年时间内,忙于继承权的安排和处理政治事务,他的精力分散,自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去策划进攻东吴。
三、进攻东吴的准备工作繁重
进攻东吴与灭蜀相比,面临着更多的实际困难。当时,东吴依托长江这一天然屏障防守严密,司马昭曾在朝廷上讨论过是否应先灭吴,然而他认为,相比蜀汉,东吴的地理优势更加难以攻克。要进攻东吴,不仅需要建造大量的战船,还需要花费时间训练水军。而魏国当时的军力资源大多集中在陆地作战上,准备这些战船和水师显然是一个耗时耗力的过程。
因此,尽管司马昭已经灭掉了蜀汉,拥有了上游的地理优势,但想要立刻进攻东吴,显然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准备水军和战船。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使得司马昭的统一大计进一步延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