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这篇文章的核心内容是关于三国时期五位被认为人品较差的谋士,以下是对原文的改写与细节增强:
---
郭嘉在曹操的阵营中度过了十一年的时光,但他的官职始终没有得到显著的提升。尽管他担任了军师祭酒一职(相当于司空军祭酒),但爵位仅为亭侯,食邑仅有二百户。值得注意的是,郭嘉去世时(即建安十二年),他身边的许多同僚已经取得了更高的官职和更大的荣誉。例如,荀彧、荀攸和贾诩的职务和爵位都远高于郭嘉,甚至与他同在一传的程昱也晋升为奋武将军。而一向与郭嘉不合的陈群,此时已经成为曹魏的“组织部长”,可见他在朝中的地位之高。
陈群与郭嘉的矛盾,源于郭嘉的一些不良品行。陈群批评郭嘉,并得到曹操的认可。曹操曾说过,“以群能持正,亦悦焉”,可以看出曹操对陈群的言辞表示认同。至于郭嘉为何人品有问题,史料中并未详细记载,因此我们无法具体指出他有什么不端行为。即便如此,在讨论三国时期那些人品较差的谋士时,郭嘉并不被列为最差的一类——三国中“坏谋士”比比皆是,翻开《三国志》及裴松之所引的史料,至少能找出五位品行更差的谋士。在这些人中,贾诩曾自嘲为“第二”,并且没有人敢称“第一”。曾与诸葛亮并肩辅佐刘备的徐庶,可能也是这份名单中的一员。
今天我们便来探讨一下,除了贾诩和徐庶,还有哪三位三国谋士的人品比郭嘉更差:如果这五位谋士更早去世,历史的走向或许会有所不同,百姓也许能够免遭更多的离乱。
贾诩的狠毒,许多历史读者都有所耳闻,曹操与曹丕都深知贾诩的手段。贾诩推动李傕和郭汜反攻长安,导致了汉献帝刘协的流亡。若非贾诩的操控,刘协也许能够在王允和吕布的辅佐下,微弱地重振汉室。但贾诩的阴谋不仅伤害了刘协,还使得汉室的命运逐渐走向终结。后来,贾诩更是让曹操的亲人,如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等人惨死。所有这些阴谋背后,贾诩的唯一动机便是自身的安危与私利,手段狠辣,堪比西汉中行说和东汉的十常侍。
贾诩确实是个恶人,这一点几乎无可争议。然而,对于徐庶的评价,则存在一定的争议。根据三国史料及《三国演义》,徐庶并非一个忠诚的臣子。特别是在母亲被曹操杀害后,徐庶没有寻求报仇,反而继续在曹操手下为官。值得注意的是,徐庶的变化并非偶然。他年轻时曾因违法乱纪被捕,甚至游街示众。加入刘备阵营后,他曾一度改变立场:“初平中,中州兵起,乃与韬(石韬)南客荆州,到又与诸葛亮特相善。”在荆州投降曹操后,徐庶没有选择逃回刘备阵营,而是依然在曹魏做官。而在赤壁之战前,徐庶明知庞统所设连环计,却没有及时揭露。这一系列行为表明,徐庶对曹操的回报远不如贾诩。
与徐庶类似,有三位谋士同样因背叛主人而名声不佳,他们分别是许攸、张松和法正。许攸,曾是袁绍阵营中的一员,但其贪婪且不守法的行径,令他在人们中留下了极坏的印象。曹操的心腹谋士荀彧曾深刻评价许攸为“贪而不治”。许攸的贪婪几乎无底,最终背叛了袁绍,将极为重要的军事情报送给了曹操。而且,许攸也曾阴险地挑唆曹操与淳于琼的关系,直至淳于琼被曹操处置,许攸依然视而不见,最终被曹操亲自处决。
张松则是个典型的见风使舵者。他表面上是刘璋的谋士,实际上却为个人利益出卖了西川地图,向刘备投降。若曹操的态度更友善一些,张松很可能继续为其效力,西川的地图也不会轻易交给刘备。最后,张松的背叛也引发了刘璋的愤怒,并最终被其亲弟弟揭发,导致其落得个身败名裂的结局。
而法正,这位曾与张松共同参与出卖西川的谋士,却在刘备入川后,凭借自己的贡献,获得了重赏。法正得到了刘备的深厚信任,成为了刘备的重要谋士,甚至比诸葛亮还要受宠。他最终官至尚书令,成为蜀汉的高官。若法正能够多活几年,刘备若称帝,法正的地位或许更是无人能及。
三国时代有一种说法:“君子投魏,小人归蜀”。这种看法是否公正尚不可知,但仔细观察刘备集团的谋士,似乎他们都不完全是正道之人。从郭嘉到法正,再到贾诩和徐庶,我们可以看出,三国时期的谋士们更像是打工者,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投靠那些有更高官职和俸禄的枭雄,哪怕这样做可能违背自己的良知。
至于我们今天盘点的五位三国谋士,他们的人品都远不如郭嘉,而历史的进程若因这些人的早逝而发生改变,或许百姓的苦难会减少一些。而这五个“坏谋士”中,最恶劣的莫过于贾诩,您认为呢?如果您来评选三国最坏的五个谋士,谁又能入选?
---
这样修改后的文章在结构上保留了原文的意思,同时增添了细节描述,希望符合您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