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邓艾通过阴平偷渡,兵临成都城下时,刘禅曾有过逃往南中的打算。然而,在谯周等人的劝说下,他放弃了这个想法。谯周通过一番恐吓和劝解,成功地让刘禅放弃了南逃的念头。
谯周的主要理由是,南中地区不仅偏远,山川艰险,而且常年动乱不止。“南中地势荒僻,物资匮乏,且频繁叛乱。”虽然蜀汉在南中有一定的控制力,但若刘禅逃至南中,面对曹魏的追击和南蛮的潜在反叛,他的处境将会极其艰难。“北方兵力的来临,不仅会直接威胁蜀国,如果刘禅逃入南中,势必因为外部困境和内部资源短缺,难以抵抗。”谯周认为,一旦刘禅进入南中,不仅会面临外敌的压力,还会因为内乱和物资匮乏导致局势迅速恶化。
谯周还建议,刘禅应当利用蜀汉目前剩余的政治资本与曹魏进行谈判,虽然最终刘禅通过投降换取了安乐公的封号,享受了荣华富贵,但南中七郡是否真如谯周所言贫困、动荡,“必速叛变”?南中是否真无法成为蜀汉最后的据点呢?
南中的历史远追溯至战国时期,当时的楚顷襄王派将军庄乔出征夜郎并设立了牂牁国,这一地区后来成为牂柯郡的核心。随着秦统一,南中逐步纳入中央的治理之中,汉武帝时,司马相如曾前往南中进行宣抚,并建议设置郡县。东汉明帝时,南中地区设立了多个郡县,并且大量汉族人迁入,促进了南中经济与文化的逐步发展。
在东汉末年,随着动荡不安的局势,南中的少数民族逐渐自立,建立了与汉朝体制分离的局面。直到刘备占领益州,开始设立南中五郡,专责管理当地的蛮族事务。到了诸葛亮南征时,他进一步整顿南中,将五郡重新划分为七郡,加强了蜀汉对南中的掌控。
蜀汉时期的南中与益州并行,文化、战略地位上均有不同。南中是蜀汉北伐的基地之一,为蜀汉提供了重要的战争资源。
从人口角度来看,南中七郡在蜀汉时期是不可忽视的力量。晋书记载,南中七郡的人口在晋朝整顿时接近70万人,占蜀汉全境人口的一半以上。因此,南中对蜀汉的战略意义巨大。
再看南中的自然资源:尽管地区未开发,南中丰富的盐、铁、铜等资源对蜀汉至关重要。特别是盐的生产,南中地区能够自给自足,并对外提供大量赋税,支撑蜀汉经济。此外,南中产的滇马,虽不如北方马强,但其出色的运载能力在川蜀山区尤其有用。南中七郡还为蜀汉提供了大量兵员,其中不乏精锐部队,例如“飞军”,其来源便是南中地区的蛮族士兵。
然而,问题在于,刘禅一旦南逃,南中能否为蜀汉所用?这涉及蜀汉对南中控制力的关键问题。谯周虽然建议刘禅远离南中,但他的建议缺乏实际的接触和经验,实际上他并未深入了解南中的实际情况。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蜀汉在南中的政策可谓十分成功。诸葛亮以和抚为主,结合适度的军事手段,成功平定了南中的多次叛乱,使得这一地区成为蜀汉北伐的重要支持点。蜀汉派出的各级官员都是德才兼备,其中邓方、李恢、张翼、马忠等人都在南中实施了有效治理。通过这些人才的调配,南中逐渐成为了蜀汉的重要战略后方。
然而,随着诸葛亮的去世,蜀汉政权逐渐进入了腐败期,但南中依然保持着较为稳定的治理。即使在宦官黄皓的干预下,南中依然维持了相对的安定,许多杰出的地方官如张嶷、阎宇、霍弋等依然得到了重用,稳固了蜀汉在南中的统治。
因此,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蜀汉在南中七郡的控制力一直相对稳定,南中无论是资源、人口,还是战略意义,都不容忽视。即便是刘禅南逃,南中完全有可能成为蜀汉的最后屏障,抵抗外敌,维护国家的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