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时,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的六位副主席中,有三位是党外人士,他们分别是宋庆龄、李济深和张澜。宋庆龄是孙中山先生的夫人,享有崇高的地位和特殊的身份;李济深曾是国民党的重要人物,在政界和军界都具有显赫地位;而张澜,尽管是民盟主席,但并非中央或地方的实际权力人物,他为何能够当选为副主席呢?
张澜是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中年龄最大的一位,生于1872年,年长于朱德14岁,毛泽东21岁,周恩来更是足足大了26岁。张澜早年便有了革命意识,在日本求学时,由于要求慈禧太后将权力归还光绪皇帝,得罪了当时的清廷,最终被清政府驻日公使押送回国。
进入民国后,张澜依然坚持自己的改革思想,曾积极反对袁世凯想称帝的计划,动员四川各界人士展开反袁斗争,为迫使袁世凯取消帝制做出了重要贡献。张澜极具傲骨,始终未加入国民党,而是致力于教育事业。在担任国立成都大学校长期间,他坚定地反对国民党的一党专政,主张“各派应当并存,百家争鸣,谁有道理,大家就听谁的”,他认为这才是民主的真正体现。
在五四运动时期,张澜就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兴趣,并在《晨报》上多次发表文章,推崇马克思主义,与李大钊等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长期与共产党人保持着密切的合作和信任。张澜和毛主席的第一次见面是在1945年的重庆谈判,但两人早在20多年前就有过一次合作。那时毛泽东曾前往北京为湖南学生赴法留学筹集经费,屡次碰壁,张澜听说后,主动为毛泽东提供帮助,最终争取到6万元的资助。
这次虽未见面,但毛主席对张澜深表感激,曾称:“有张表方这样爱国仁人,国家岂能不兴?”在重庆谈判时,毛主席本未公开行程,但张澜仍得知消息,亲自和沈钧儒、黄炎培、郭沫若等人一起去机场迎接毛主席,令毛主席深受感动。据说蒋介石得知此事后心生不满,毕竟当年他迁都重庆时,张澜并未亲自迎接。
毛主席在重庆期间,曾三次拜访张澜,向他详细阐述共产党的治国方针,张澜深为赞同,并表示:“得天下者,必是毛润之!”当蒋介石悍然发动内战时,张澜作为民主人士的代表,积极呼吁停战,强烈谴责蒋介石的背信弃义,并积极联络西南各省的进步力量,参与反蒋活动。解放战争进入后期时,西南多地纷纷起义,张澜也为此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大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希望通过张澜调解国共争端,然而张澜明确表示:“现在是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我站在共产党这一边,不再做调解人。”蒋介石怒不可遏,为了阻止张澜北上参加政协会议,派遣毛人凤秘密派人暗杀张澜。电影《建国大业》中曾有此一幕,姜文饰演的毛人凤命令陈道明饰演的阎锦文去暗杀张澜,但阎锦文却暗中将张澜救出,护送他前往北平,参加第一届政协会议,并当选为第一届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
在三位党外副主席的名额中,宋庆龄和李济深均为国民党左派,第三个副主席的选拔需要来自其他党派的代表。当时的民主党派中有许多知名人物,诸如马寅初、黄炎培、章士钊、章伯钧、马叙伦、沈钧儒、陈叔通等,都是广受尊敬的民主人士。谁最适合担任副主席呢?
为了担任副主席,首先需要德高望重,在民主党派中拥有崇高的威望,而张澜无疑是最合适的人选。尽管张澜当时已经77岁,年事已高,他仍主动提出辞职,愿意让年轻人接任。然而,毛主席等人坚决不同意,认为“表老”担任副主席意味着“垂拱而治”,不必亲自参与繁重的事务,只要站在那里,就能发挥巨大作用。事实上,张澜在民主党派中的地位举足轻重,他的存在使得新中国的许多事务得以顺利推进,是不可替代的“国之重器”。
1954年,张澜再次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同年2月9日,张澜在北京病逝,享年8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