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的动荡中,经过诸侯之间的激烈争霸,天下的格局逐渐形成了三分的局面。在这个过程中,由曹操所建立的曹魏显然是最为强大的势力。在其强大威慑力的驱动下,其他势力不得不寻求同盟以保命。公元263年,司马昭决心对蜀汉发动攻势,他下令发兵,希望能够一次性铲除这个威胁。当时,东吴与蜀汉之间的关系非同小可,双方联手并肩作战。然而,东吴似乎并未意识到“唇亡齿寒”的道理,这引发了一个重要的问题:在司马昭出兵攻打蜀汉的同时,东吴到底在做什么?
首先,我们需要澄清一个问题,就是东吴是否曾尝试拯救蜀汉实际上是有的。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当司马昭出兵之时,蜀汉确实向东吴派遣了使者请求支援。紧接着,东吴开始进行军事调动:丁奉带领军队进攻曹魏的寿春,而刘平则指挥石机从南郡出发。目的非常明显,正是采用了“围魏救赵”的策略。然而,问题随之而来,东吴离战场较远,根本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赶往蜀汉的战场。就在东吴正在行军途中,他们得知刘禅已经投降的消息,东吴的援军只能被迫撤回。
综合来看,尽管东吴和蜀汉的盟友关系脆弱,但双方无不知晓“唇亡齿寒”的深刻道理。在蜀汉面临危机的时刻,他们出兵援助是出于对这一道理的认同。然而,不幸的是,刘禅的投降来得太过仓促,导致东吴的援军未能及时赶到战场,眼看蜀汉的灭亡无法避免。
公元263年,曹魏为灭蜀而派出的军队分为三路南下,西路的三万大军由邓艾指挥,急速从狄道出发,穿越甘松和塔中,向蜀汉的将领姜维的军队发起攻击;而东路则由钟会统领,主力人数超过十万,队伍被分成三路,沿着斜谷、洛谷和子午谷奔向汉中方向,目标明确。随后,在剑阁,姜维凭借有利的地势成功阻击了钟会的进攻,使得魏军在剑门关外受阻。由于魏军的战线拉得过长,补给线极为紧张,饱受困扰。在此情况下,邓艾建议钟会采取秘密渡河到银平的办法,结果显示这个建议成效显著,邓艾成功偷渡,使得魏军迅速逼近江油。
此时,在蜀汉江右负责防守的马淼见魏军如同神兵天降,惊慌失措之下立即投降。蜀汉此时已走到了绝境,诸葛瞻父子也相继死于战斗。许多朝中大臣纷纷反对继续抵抗,蜀军的士气跌至谷底。到了同年十一月,刘禅在谯周的劝说下最终做出开城投降的决定,魏军随即顺利占领了成都。此后,魏国又要求刘禅派使者降服尚在顽抗的姜维。
从整个事件来看,蜀汉的灭亡仅在短短三个月左右的时间内便发生。即便是东吴有心相救,但也无济于事,来不及施以援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