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陈昌浩担任红四方面军的总政治委员,和徐向前一样,地位崇高,权力显赫,活跃在军事和政治的舞台上。两人不仅为红军培养了大批杰出的军事人才,如洪学智、许世友、陈再道和王宏坤等,还为红军的未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37年8月下旬,陈昌浩经过耀县、洛川等地,最终回到了延安。当时,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刚刚结束,陈昌浩在途中陆续与参加会议的彭德怀、徐向前和张国焘等人会面。根据徐向前元帅的回忆,陈昌浩当时正在接受党中央的指示,准备和周恩来一起前往山西,进行与阎锡山的统战工作。刚准备出发时,他恰巧遇到了从外地回来的陈昌浩。两人见面后,陈昌浩激动地向徐向前述说自己这段时间的遭遇。徐向前听完后安慰道:“党中央一直很关心你,四处打听你的下落,音讯全无,现在你终于回来了。我要去山西,你好好休息,保重身体。”
不久,陈昌浩便与回到延安的张闻天、毛泽东等党政军领导人见面,并在杨家岭的窑洞里开始了新的人生篇章。最初,党中央安排他到中共延安县委宣传部工作,随后调至中共中央宣传部,担任宣传科和国际宣传科科长,同时兼任陕北公学、抗日军政大学以及马列学院的政治课教员。虽然内心难以释怀,但作为一名受过多年党教育的高级干部,陈昌浩能够以大局为重,正确对待职务的升降,认真反思自己的错误,并坚定决心改正。
在新的岗位上,陈昌浩依旧保持了过去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迅速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由于他的工作职责相对轻松,主要任务是在理论研究和教学工作上投入精力。陈昌浩的授课受到广大学员的热烈欢迎,尤其是那些老红军干部和地下党成员,以及一小部分新加入革命队伍的青年知识分子。有人回忆道,陈昌浩具有出色的理论天赋和研究能力,他不但广泛收集中外文史资料,还在短短几个月内精心准备讲义,进行授课,效果显著。
1938年5月,陈昌浩的胞弟成功考入抗日军政大学一大队,和他一起住在延安。临近毕业时,陈昌浩问弟弟:“毕业后准备从事什么工作?”弟弟回答:“我想从事军事工作。”陈昌浩叮嘱道:“做军事工作好,但要牢记两点:第一,面对机枪时,腿要稳;第二,不怕苦,不怕难,能在困境面前找到解决办法,绝不让敌人的强大或者困难将自己压倒。”这些话成为了弟弟终生的座右铭。
然而,随着日夜读书和教学,陈昌浩的健康问题逐渐严重。他的胃病复发,因当时延安的医疗条件有限,无法彻底治愈。党中央关心他的病情,决定送他去苏联治疗。1939年8月27日,陈昌浩乘飞机从延安出发,途经兰州等地,最终于9月中旬抵达莫斯科的克姆林宫医院接受治疗。在苏联期间,他不仅得到了共产国际和苏联人民的热情照顾,还继续进行学术研究,并深入学习。
然而,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局势危急,陈昌浩被转移到苏联后方。他没有被困于困境,而是通过到采石场工作维持生活。1942年7月,德国军队全线进攻,陈昌浩主动要求参战,在经过批准后,参与了苏联军民的抗德战斗。
1943年6月,随着共产国际形式的变化,陈昌浩被安排回到莫斯科,为一出版社的中国部进行翻译工作。尽管身处异国他乡,陈昌浩从未忘记自己的身份,他将精力全部投入到马列主义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中,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1948年12月,陈昌浩向党中央写信,表达自己希望回国的愿望。虽然因多种原因未能实现,但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升起时,他在苏联也感到无比激动,与旅苏的中国同志们一同分享喜悦。1952年3月,终于接到毛主席批准他回国的消息,他回到祖国后,得到了党中央的热烈欢迎。
陈昌浩回国后,继续投身革命工作,在东北参观了当地的工农业发展情况,深感祖国的巨大变化,并决心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力量。1952年,陈昌浩被安排到马列学院担任副教育长。他虽然已久离开实际工作,但依旧全身心投入工作,不遗余力地为党培养人才。
1956年,陈昌浩为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顺利召开做出了巨大贡献,领导翻译处克服重重困难,确保了大会顺利进行。大会结束后,毛主席特意接见了翻译团队,陈昌浩受到了高度评价。
随着年岁渐长,陈昌浩愈发思念家乡。最终,在张闻天的建议下,陈昌浩回到了湖北的故乡,受到热情接待。在参观家乡的工农业建设后,陈昌浩深受感动,他感慨地说:“汉阳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未来一定会更加繁荣。”
1967年7月30日,陈昌浩逝世,享年61岁。徐向前得知消息后深感痛惜,亲自主持了陈昌浩的追悼会。会上,陈昌浩的事迹得到了高度评价,党中央也为他的革命精神和贡献作出了公正的评价,陈昌浩的一生无愧于革命和人民。他的去世标志着一位忠诚革命者的离去,但他的精神永远铭刻在历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