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山东发生了一件震动全国的大事件。当时,国家领导人前往山东省诸城进行实地考察,结果发现诸城的150家国有企业中,有105家企业正处于亏损状态。而这一切的直接负责人,正是时任诸城市市长的陈光。
诸城,这个位于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县级市,虽然在中国的版图上不算十分显眼,但提到宋朝名将苏轼所写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大家对其中提到的密州地名一定都不会陌生,密州即是今天的诸城。按理说,国有企业应当背靠国家的支持,经济状况应当有所保障,怎么会面临如此窘迫的局面呢?
其实,原因在于国家当时急于发展,导致资源极度紧张。为了压制民众的消费能力,政府被迫出台了大量限制措施。当时,市民在购买商品时必须凭票购买。例如,若要购买一台电视机,市民就需要持有相应的电视票,才能支付相应的费用并带回家。而如果没有票,想要付款购买商品基本上是不可能的,店家甚至会报警抓人。这一系列的政策虽然有助于政府控制物资,但也让普通百姓即便拥有钱财,也无法消费,导致国有企业的收入普遍低迷。
当时的山东诸城,作为一个相对较小的城市,财政状况更是令人堪忧。1991年,刚刚上任的陈光很快就发现,诸城的财政收入连最基本的员工工资都难以支付,更别提干部们的工资了。有些工资甚至已经拖欠了几个月。通常,地方政府会为应急情况预留一笔预算,但陈光接手时却发现,连一分钱的预备费都没有留下。
恰巧,这时国家对国企进行审查,诸城的国企亏损情况引起了上级的关注。刚刚上任的陈光因此遭遇了不少争议。在陈光还没从诸城财务困境中恢复过来时,居然有一位诸城人大代表来找他,希望批拨经费给他购买一辆小轿车。然而,陈光发现,当时的诸城政府连购买一辆小轿车的钱都没有,这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与压力。作为一名从基层一步步走上来的干部,陈光深知,若继续任由诸城停滞不前,城市将陷入更加严重的困境。
就在陈光深感困惑时,中共十四大传来了一个好消息:国家允许国有小型企业可以出售或租赁给个人经营,这给了他一线希望,他觉得这是一个适合诸城当前情况的解决方案。然而,尽管政策已有支持,但没有人敢于真正实施这一改革。陈光深知,只有通过改革才能让诸城恢复生机,尽管困难重重,他决定成为那个第一个尝试的“吃螃蟹”人。
1992年10月,陈光急忙召开会议,决定对诸城的国有企业进行改革。为了谨慎起见,他决定先从少数企业开始试点,如果效果好,再逐步推广。最先接受改革的是诸城市国有发电厂。初步的改革方案规定,个人控股比例不得超过20%,或者企业资产由国家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转交给个人。然而,这两个方案并未得到职工们的支持,他们提出,如果要改革,就应当将国有电厂的全部资产卖给员工,同时希望能有偿使用土地。消息传到那些反对陈光改革的领导耳中,他们认为将电厂的股份完全出售给员工,岂不是让国有电厂彻底脱离了国家的控制?
面对这些反对,陈光并没有选择妥协,而是亲自深入电厂,了解员工的心声。经过一番深刻的沟通,他认为将电厂的全部资产交给员工的方案,的确是可行的。经过深思熟虑,陈光决定全力以赴,冒险一试。他坚定地表示:“不管结果如何,我一个人承担。”就这样,陈光顶着巨大的压力,开始了这场史无前例的改革。
很快,陈光将国有电厂“卖”出去的消息传遍了全国,许多人认为陈光的改革注定会失败,甚至有人给他起了个外号——“陈卖光”。然而,陈光并没有时间去理会这些流言蜚语,他忙着整顿企业,努力缓解上级施加的压力。最终,诸城开元电机有限公司顺利成立。到1996年,经过一系列改革,诸城的生产总值已高达72亿元,远远超出了改革前的五六倍。
随着诸城的成功经验传遍全国,国家派出了时任体改副主席的洪虎,亲自前来考察。经过几天的基层调查,洪虎得出结论:“陈光的改革非常成功,提升了职工们的生产积极性,也让群众对他充满了赞赏,因此可以看出,陈光的改革路线是可行的。”听到领导的高度评价,陈光感到无比欣慰。
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陈光的改革是一次大胆的赌博。虽然有政策作为支撑,但如果失败,陈光将面临巨大的政治风险,甚至可能被免职。然而,陈光通过实际行动证明了他的选择是正确的,最终他的改革成功地为诸城带来了崭新的生机。
1997年6月,因改革取得巨大成功,陈光被调任为山东菏泽的地委书记和常务副专员,开始在菏泽实施改革。菏泽当时的经济情况比诸城更为严峻,国有企业面临着巨大的困境。陈光毫不犹豫地决定采取两手抓的策略。
首先,他继续施行国有企业改革,采取了大胆的举措,将国有企业“送”给私人经营者。为了确保国有企业能够继续运营并逐步扭亏为盈,陈光规定,接收企业的人必须保证职工的就业,并且确保企业能渡过难关。尽管这一要求非常高,但还是有很多企业经营者愿意接手。很快,菏泽的国有企业就迎来了大规模的改革,也因此得到了“陈送光”的外号。
其次,陈光加强了对干部队伍的整顿。他发现,菏泽的经济困境不仅是由于外部因素,内部的腐败与不正之风也是一个严重问题。陈光亲自深入基层,听取群众意见,随时督促干部履行职责。经过一段时间的整顿,菏泽的官场逐渐发生了变化。
经过多方面的努力,菏泽的经济开始发生显著变化。到2002年,菏泽的国有企业盈利突破了十亿元,虽然这一数字看起来并不庞大,但这标志着菏泽的经济走出了低谷,迎来了转机。
从1991年到2002年,陈光凭借他的胆识与远见,成功地引导了两座城市——诸城和菏泽的经济复苏,付出了大量的心血。陈光的故事,成为了山东省甚至全国改革的重要一页。2008年,因表现突出,陈光被调任为山东省省长助理,并当选为全国人大的代表。四川地震发生后,陈光亲自参与了救灾工作,并在山东省支援四川的行动中担任总指挥。
陈光始终不忘初心,牢记着为人民谋福利的使命。即使在退休后,他仍然活跃在社会各界,为山东的发展做出贡献。2021年,陈光再次亲赴青州,为鲁酒的振兴出谋划策,吸引了大批群众前来购买。
陈光的勇气与远见,改变了诸城和菏泽的命运,也让这两座城市的人民永远铭记他的贡献。历史将永远铭记陈光这个为改革奋斗的伟大领袖,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为人民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