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平原游击队》的热播,使得电影中的“李向阳”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角色手持双枪,身形迅捷,时而骑单车,时而骑马,在敌军占领区游走无踪,凭借着超凡的机动性,令日伪军心惊胆战,成为他们的噩梦。而在普通百姓心中,他更是无所不能、英勇无敌的英雄化身,仿佛天神下凡,令敌人无处藏身。
艺术的灵感来源于生活,而电影中的李向阳并非空穴来风。事实上,他有很多历史人物原型,其中最著名的四位是冀东的包森与单德贵,冀中的甄凤山,太行的郭兴。
包森,陕西蒲城县人,家中排行第三,共有六名兄妹,受过较为正规的教育。年轻时,包森因参与组织学生运动,曾两度入狱,其中第二次入狱长达三年,直到西安事变后才得以释放。此后,他被派往西北军,担任特务营2连指导员。不久后,他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被分配到独立第1师。这个师的前身,正是八路军115师杨成武所率领的独立团。
1937年末,独立团由1300余人迅速扩展至8000余人,改编为独立第1师。1938年4月,宋时轮与邓华领导的第4纵队千里跋涉至冀东地区,支援李运昌与胡锡奎等领导的冀东大暴动。这场大暴动一度动员了10万武装力量,但在日伪军猛烈反扑下,第4纵队的指挥官选择了撤退。临走时,他们仅留下了三个支队,分别由陈群、包森和单德贵担任支队长。包森,冀东军区副司令员兼13团团长,曾成功俘虏了日本天皇的表弟赤本大佐,并在白草洼伏击战中全歼一个日军骑兵中队。他还首创了7个连消灭近千名敌军的战例。包森在与日伪军的激战中,战斗经验丰富,冀东人民称他为“包司令”。然而,1942年2月17日,包森在遵化野虎山的战斗中不幸牺牲,年仅31岁。包森的牺牲让李运昌悄然封锁消息,直至两个月后才公布。
包森牺牲后,冀东军区的13团团长一职并未交给资历最深的单德贵,而是由来自冀中的舒行担任。单德贵是湖南茶陵人,16岁时被征入湘军,后来成为了红军的一员。抗战初期,他加入了第4纵队,并很快成为了战斗骨干。包森牺牲后,单德贵本认为自己是13团团长的最佳人选,但由于舒行的上任,他感到愤怒并决定以养病为由前往平谷。单德贵在此期间私自与一名汉奸的妹妹结婚,且大摆筵席,招摇过市,这一违纪行为很快引起了上级的批评。最终,在1943年7月,单德贵被降职为专署武装科长。
随后,单德贵的名声因背叛而受到严重玷污,尽管曾是抗日战斗的英雄,但他在历史上的定位彻底改变。1949年春,他在北平去世,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而与此同时,接替他担任团长的舒行则于1955年成为了开国少将,并活到了90岁。
冀中的甄凤山,被许多人公认为“李向阳”的最具代表性原型之一。甄凤山是河北定县人,曾在长工的生活中度过早年,曾参加过关东的义勇军,并在北伐时期有过一段历史。全面抗战爆发后,他迅速组织了一支抗日队伍,并在水磨屯村的战斗中获得了初步的胜利。甄凤山带领的队伍很快崭露头角,开始在冀中大平原上建立名声。1937年9月,聂荣臻率领的八路军与甄凤山的队伍会合后,他的队伍得到了正式的认可,并与八路军共同参与了抗日战争。甄凤山的游击队凭借其出色的战斗技巧和灵活的战术,使得敌军悬赏3万元来收买“老甄”的性命。虽然日军设法挟持了甄凤山的家人,但他最终凭借智慧和勇气,与敌军周旋,并成功救回妻子。抗战胜利后,甄凤山不仅被升任为副团长,还成为了定县城防司令,并在建国后担任了副县长。1972年,甄凤山因病去世,享年69岁。
太行的郭兴,是另一位“李向阳”的代表人物。郭兴是河南辉县人,早年渴望成为一名教师,但战火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他的命运。1940年秋,他与15名小伙伴一起报名参军,虽然因个子矮小未被收下,但他依然不放弃,跟随队伍走了三天。最终,郭兴被安排在平顺县的抗日政府担任通信员,很快以其机智和勇气晋升为公安队队长。后来,郭兴被太行五分区司令员皮定均发现,并被调往前线,成为了独立作战的小队队长。他凭借聪明才智和勇猛的战斗精神,迅速成长为一名战斗英雄。郭兴曾被授予“一级杀敌英雄”称号,并在解放后参与了抗美援朝战争。1955年,他被授予上校军衔,直至1995年接受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这些原型人物的经历和传奇,让“李向阳”的形象深深印刻在人们心中,成为了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