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春季,刘少奇接受毛主席的指示,经过数月艰难跋涉,成功从抗日前线返回延安。一路上的风霜困苦未能击倒他,终于顺利抵达延安,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刚一到达,刘少奇便匆匆前往毛主席的住所,激动地告诉毛主席:“在华中局和新四军工作期间,我发现了两位优秀的将领。”
他说的两位“人才”,一位是新四军四师的政委邓子恢,另一位是新四军一师的师长粟裕。刘少奇特别提到:“粟裕是新四军七个师中,作战最多且最具战斗力的师长。”果不其然,粟裕后来的表现也让人们刮目相看,他不仅成为了军中一员卓越的指挥官,还被誉为“无冕元帅”。
1938年11月,刘少奇被任命为中共中原局的书记,他带领队伍深入敌后,开展游击战。到了1939年12月,刘少奇专门致电中共中央,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见解。他认为,当前形势下,苏北地区具有巨大的战略发展潜力。
苏北地理位置极为重要,北接山东,南临宁沪,东望黄海,西倚大运河,是连通华北、华中及江南的要冲。若能够挺进苏北,不仅可以通过北向与鲁南、皖东、皖东北的抗日根据地连接,南向还能与苏南抗日根据地形成呼应。因此,刘少奇提出:“应将苏北作为新四军的战略突破口,并建议中共中央指派江南新四军一部分北上,华北八路军一部分南下,共同进攻苏北,开辟抗日根据地。”
随即,刘少奇指挥新四军在皖东成功打下几场关键战役。他还多次主持重要会议,探讨华中战区的战略部署。为了实现开辟华北的战略目标,刘少奇加强了对江北新四军的支援,并积极推动苏北游击战争的发展。
当时,华中地区的共产党员领导下有许多不同规模的部队,尽管兵力强大,但分散且指挥不便。为加强华中的抗日力量,刘少奇于1940年6月向中央领导发电报,提出请求,希望能将华东的部队整合为一个统一指挥的力量。几天后,毛主席、朱德、王稼祥等中央领导回电同意了刘少奇的建议,并特别指出:“华中确应设立统一的指挥部,所有华中部队归刘少奇指挥。”
因此,刘少奇、彭雪枫、黄克诚三人的部队重新编制,合并成八路军第四纵队,开始针对日伪军展开大规模反攻,与陈毅、粟裕的部队一起,向东推进。
新四军江南指挥部成立于1939年8月,由陈毅指挥,粟裕担任副指挥。为推动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发展,粟裕率领指挥部和三个主力团越过长江,和新四军挺进纵队及苏皖支队会合,江南指挥部也随之更名为“苏北指挥部”,由陈毅继续指挥,粟裕担任副指挥。
苏北地区当时不仅面临日本侵略者的压力,还要与国民党江苏省政府主席韩德勤的部队对抗。韩德勤是蒋介石的顽固支持者,除了消极抗日外,还不断挑起摩擦,严重阻碍抗日力量的合作。面对这一局势,陈毅与粟裕依靠坚定的态度和宽容的做法,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甚至有百余名地方人士联合向蒋介石发电,呼吁停止内战,团结一致抗日。
然而,韩德勤并未善罢甘休,他不仅散布谣言要求新四军撤离黄桥,还调动主力逼近黄桥。察觉到这一动向,刘少奇立刻预判到战斗的爆发是不可避免的。他给陈毅、粟裕发送电报,提醒他们要做好准备:“敌军的逼近和地理上的限制可能使黄克诚部队的支援有所延误,建议你们准备自主作战。”
粟裕深知黄桥周围的地形,凭借对局势的精准判断,他列出了三种作战方案,并最终决定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集中兵力全力攻占黄桥,这是一场极具风险的决策,也是一场对指挥能力的重大考验。
他的作战方案很快交到陈毅手中,陈毅对这个计划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计划,只有这样打才能扭转局面,我完全支持。”在随后的战斗中,黄桥的战斗打响,粟裕指挥新四军展开激烈的反击,最终成功歼灭韩德勤的主力,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场战斗不仅是抗战期间规模最大的反摩擦战役,也让粟裕的指挥才干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战后,刘少奇率领中原局领导机关与黄克诚的部队会师,并与陈毅、粟裕共同庆祝黄桥决战的胜利。尽管此前刘少奇与粟裕接触不多,但他已经敏锐地意识到粟裕的杰出才能,主动向毛主席推荐这位值得依靠的优秀将领。
随着黄桥决战的胜利,刘少奇的战略目标——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终于顺利实现。
1941年“皖南事变”后,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的安排,原苏北指挥部的部队改编为新四军第一师,粟裕被任命为师长,并兼任新成立的苏中军区司令员。这是粟裕首次独立担任一个战略区域的指挥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