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历史中,“刘备”无疑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历史上有人将他称为“仁义之君”,而另一些人则认为他是一个“大奸大伪”的人物,这使得刘备成为一个难以捉摸的角色。然而,无论如何,刘备无疑是乱世中的一位“枭雄”,他一生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与战斗,东征西讨,最终在动荡的时代中建立了蜀汉的基业。从他的出身来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就,实在是非同小可。
刘备的成功与他擅长“识人用人”密不可分。看看他身边汇聚的那些英雄豪杰,几乎每一位都是当时的顶尖人物,无论是文臣还是武将,都是出类拔萃,足以证明刘备在用人方面的非凡眼光和能力。
有趣的是,尽管刘备身边有着一批英雄豪杰,但他几乎从不对身边的人做出公开的评价。唯一的一次是临终前,在“白帝城托孤”时,他才对诸葛亮有所评述。这个在《三国演义》中被演绎的片段,内容包括两件事:一是关于诸葛亮“彼可取而代之”的话,另一则是对马谡的评价,说他“言过其实,无法重用”。然而,这只是小说中的创作,实际上,刘备曾经在正史中确实对某些人作出了类似的评价,但这个人并不是马谡,而是另一个出乎意料的人——赵云。
赵云,这位英勇无畏的英雄,忠诚于刘备,曾多次舍命救过刘备的儿子,怎么会成为刘备在临终时的“不重用”之人呢?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在《三国演义》中,赵云无疑是最为完美的英雄之一。他既不似关羽那样傲慢无礼,也不如张飞那般脾气暴躁,更不像许褚仅具勇力却缺乏智谋,或吕布那样无忠诚可言。赵云集武力、智谋、忠诚、谦逊等诸多优点于一身,是三国英雄中的佼佼者。他的形象无疑是许多人心目中最为理想的英雄。
赵云原是公孙瓒的部下,后来因为机缘巧合,结识了刘备,刘备也慧眼识珠,主动将他招揽到麾下。赵云为刘备立下了赫赫战功,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便是“血战长坂坡”时的壮举。在千军万马中,赵云七进七出,最终成功救出刘禅。曹操曾对赵云称赞道:“世之虎将也,吾若得此大将,何愁天下不得乎!”
刘备非常信任赵云,甚至在自己生命的危机时刻,将中军的指挥权交给赵云,足见对赵云的重用与依赖。然而,尽管赵云显赫一时,也有一些人提出,赵云的战绩相较其他名将并不突出,他没有像张飞那样屡次充当前锋,也不像关羽那样独自镇守一方。因此,一些人认为赵云在三国武将中的排名被高估了。
确实,赵云的战绩相比其他武将少了许多大规模斩将的壮举,但这并不代表赵云缺乏能力。事实上,赵云在刘备手下的主要职责是保卫刘备的安全,而非像张飞那样频繁出征或关羽那样独立守护一方。因此,赵云的才华被限制了发挥空间,但在有限的机会中,他依然展现了自己作为忠臣良将的非凡品质。
但在刘备兵败白帝城,面临生命终结之时,刘备为何会提到“赵云不可重用”呢?难道赵云真如他所说,无法独当一面吗?接下来我们来深入分析这个问题。
首先,刘备的“平衡术”可能是其中的原因之一。赵云曾多次舍命救过刘禅,尤其是从孙夫人手中救出刘禅一次。这样的经历使得赵云和刘禅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关系异常亲密。刘备明知自己命不久,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帝王,必定希望确保自己的江山能够传给后代,并且不被他人轻易夺走。考虑到关羽、张飞等亲信已去,唯一能够与诸葛亮抗衡的老将就只有赵云了。
虽然刘备曾在临终时表示“彼可取而代之”是指诸葛亮,但这更像是刘备在试探诸葛亮,确保他忠心耿耿,不会背叛自己。而刘备通过“赵云不可重用”的话,实际上是在制造赵云与诸葛亮之间的隔阂,让赵云更加忠于自己的儿子刘禅,从而确保刘禅在未来没有外戚的威胁。
其次,刘备可能是想保护赵云,避免他卷入政治纷争。赵云虽然忠诚无私,武艺超群,但他却并不适应官场的运作,尤其是对于许多政治手段他无法认同。刘备在初入巴蜀时,曾通过查抄贪官财产获得大量财富,而赵云因认为这些财富应归还百姓,曾明确表示不同意见。这一行为虽然仁爱,但却激怒了其他同僚,也让刘备意识到赵云更适合在战场上建功,而非涉及复杂的政治斗争。因此,刘备才会建议诸葛亮不要过多安排赵云参与政务,最好让他安享晚年。事实证明,赵云也成了三国少数几位“寿终正寝”的英雄之一。
最后,也不排除刘备在长期与赵云相处的过程中,发现了赵云身上某些不为人知的缺点,正因为如此,才在临终时特别提醒诸葛亮,以免在关键时刻赵云会因旧情而做出不利的决策。
无论如何,刘备的临终遗言无疑反映了他对赵云的深厚感情和极高的信任。赵云从公孙瓒转投刘备,为蜀汉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这一切都证明了赵云在刘备心中的独特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