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崔氏作为中国中古时期最为显赫的门阀士族之一,兴盛从东汉末期延续至五代,历时长达七百年。在三国时期,崔氏家族的奠基人崔琰与崔林两兄弟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崔氏更是达到了鼎盛巅峰,甚至被北魏的孝文帝列为“四姓”之一,享有极高的社会地位。
唐朝时期,清河崔氏的宰相人数多达十二位,声望至高无上,甚至获得“门榜盛于天下,鼎族冠于海内”的赞誉。在唐朝初期,崔氏家族影响力之大,曾一度让李世民心生嫉妒,李世民甚至公开质疑:“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其中,清河崔氏以其在士族中的领先地位排在首位,超越了范阳卢氏、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及荥阳郑氏等家族。在《唐初氏族志》的初版中,清河崔氏稳居榜首,凌驾于皇族的陇西李氏之上。
而在唐代初期,房玄龄、杜如晦、魏征等名宰相,皆为能娶得清河崔氏之女而自豪。虽然李世民在政治上采取了打压措施,试图削弱崔氏的影响力,但这丝毫未能影响崔氏家族在社会中的地位。
崔氏家族的崛起可追溯至三国时期,崔琰与崔林兄弟在当时的政治舞台上各有建树。崔琰最初在冀州牧袁绍麾下担任骑都尉,凭借其过人的才华与广博的学识,迅速赢得了袁绍的器重。然而,官渡之战后,袁绍败亡,崔琰一度选择隐居,直至曹操统一河北后,才被召入朝廷,担任别驾从事史。随后的日子里,崔琰辅佐曹丕,尤其在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时,崔琰坚定支持嫡长子继承制,为曹丕的登基立下赫赫战功。公元213年,崔琰被任命为尚书,掌管国家的中枢事务,清河崔氏在这一时期迅速崛起,家族的门前车马不断,宾客云集,气象一时。
然而,随着崔氏势力的日益壮大,曹操出于对豪强势力的警惕开始对崔琰进行打压。公元216年,曹操以崔琰言辞不敬为由将其罢免,再因结党罪名将其赐死。尽管如此,崔氏家族并未因此一蹶不振,反而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崔琰的堂弟崔林在当时担任御史中丞,得知哥哥被杀的消息后,暂时忍气吞声,暗中支持曹丕。曹丕称帝后,任命崔林为尚书,并后任幽州刺史。在地方任职时,崔林通过内政稳民心、外患怀柔敌人,逐渐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
至魏明帝曹叡即位时,崔林被封为关内侯,并被任命为司隶校尉,负责清理腐败,整顿吏治,风格严谨、秉公办事,因而深得朝野的好评。238年,崔林晋升为司空,位列三公,直至六年后去世。崔林死后,清河崔氏家族的声势已稳固,在东土已然成为了拥有广泛影响力的望族。
随着西晋的建立,清河崔氏仍然参与政务,崔林的儿子崔随担任尚书仆射,影响力继续扩展。尽管永嘉之乱带来了士族的南迁,但清河崔氏等北方家族仍然选择留守中原,且活跃于胡人政权中,崔林的曾孙崔悦和玄孙崔潜先后效力于后赵和前燕,继续发挥着重要的政治作用。崔潜的儿子崔宏,少年时便声名显赫,之后凭借家族的影响力及出色的才学,先后效力于前秦、后燕,最终被北魏道武帝任用,成为了北魏的重要政治人物。崔宏为北魏的开国功臣,先后担任黄门侍郎、吏部尚书,参与国家的机要事务并主导法典的编纂,凭借其杰出的能力,成为了北方士族的领袖。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清河崔氏的家族命运也经历了几番风雨。特别是在太武帝时期,由于崔宏主持的国史编纂揭露了北魏皇族的过往丑事,导致太武帝心生怒火,最终对崔宏进行打压,甚至将其家族九族满门抄斩,这一事件史称“国史之狱”。然而,清河崔氏并未因此彻底灭亡,反而在北魏孝文帝时期迎来了新的机遇。崔光凭借其力主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功绩,得以在朝廷中崭露头角,并最终成为了北魏上层的核心人物。
此后,崔光的后代依然活跃于政坛,崔光的堂弟崔亮也凭借卓越的政绩,成为了当时的重要人物,尤其在人才选拔中具有至高权力,掌控了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对家族的势力扩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这次“国史之狱”的考验,清河崔氏再度崛起,直到唐朝时期,家族的辉煌一度再现。
在唐朝的历史中,清河崔氏虽遭遇李世民的政治打压,但依旧在宰相的职位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就。唐高宗李治时期,崔知温成为首位清河崔氏出任宰相的人,成功突破了家族在唐朝时期的宰相“零”纪录。此后,崔氏家族陆续涌现出几位宰相,包括崔元综、崔詧和崔神基。然而,尽管这些宰相在唐朝的政治舞台上有所建树,最终未能阻止家族势力的逐渐衰退。
尤其是在唐末黄巢起义的波涛汹涌中,清河崔氏几乎遭遇了灭顶之灾,家族的根基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黄巢起义的规模巨大,摧毁了大量的士族家族,清河崔氏也未能幸免。在五代的战乱中,士族阶层逐渐失去话语权,取而代之的是以武人集团为主导的时代。尽管清河崔氏在五代期间仍试图通过崔协等人物维持家族的存在,但最终未能恢复昔日辉煌。
当赵匡胤建立北宋时,中小地主阶级崛起,士族家族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清河崔氏的历史长河也在这时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