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有云:“亲仁善邻,国之宝也”,此语道破了华夏文明对邦交关系的深刻认知。古之圣王以 “协和万邦” 为理想,今之智者当以 “亲仁善邻” 为圭臬。观乎南亚次大陆,印巴两国因克什米尔争端陷入长期对抗,烽火频仍,民生凋敝,恰为 “唇亡齿寒” 之警世寓言。值此冲突升级之际,重温先贤智慧,实为化解危机之关键。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亲仁善邻” 的理念,植根于《尚书》“百姓昭明,协和万邦” 的政治理想,发轫于《周易》“辅相天地之宜” 的宇宙观。春秋时期,郑国大夫五父劝谏陈侯与郑修好时,首次将 “亲仁善邻” 上升为治国方略。这一思想强调以仁爱之心对待邻国,以信义之道维持邦交,其核心在于以邻为友,而非以邻为壑。
战国时期,燕国与齐国虽有领土争端,却深谙 “远交近攻” 之弊,通过联姻、会盟等方式维持百年和平。管仲辅佐齐桓公时,更提出 “审吾疆场,反其侵地” 的具体策略,通过归还失地、互派使节等举措赢得诸侯归附。这种 “以德服人” 的外交传统,与西方近代以实力为基础的 “均势理论” 形成鲜明对比。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印巴冲突的根源,可追溯至 1947 年英国殖民统治遗留的 “分而治之” 政策。克什米尔地区的归属争议、宗教矛盾与地缘博弈,使两国陷入 “安全困境” 的恶性循环。2025 年 4 月爆发的恐怖袭击事件,成为冲突升级的导火索:印度发动 “朱砂行动” 空袭巴控克什米尔,巴基斯坦启动 “铜墙铁壁” 军事反击,双方在空战、网络战、水资源封锁等领域展开全面对抗。
这场持续近一个月的冲突,已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超 50 亿美元:印度股市蒸发 1.2 万亿元人民币,巴基斯坦外汇储备锐减至 161 亿美元,两国边境地区电力、通信设施严重受损。更令人痛心的是,普通民众成为最大受害者 —— 拉合尔的华人亲历者在炮火中逃亡,巴控克什米尔的穆斯林家庭因断水断粮陷入绝境,印控区的印度教徒游客在恐怖袭击中丧生。正如巴基斯坦司机阿卜杜勒在协助华人撤离时所说:“战争没有赢家,只有无尽的苦难”。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印巴两国同属印度河流域文明,历史上曾共享佛教、印度教、伊斯兰教的交融共生。莫卧儿王朝时期,阿克巴大帝推行宗教宽容政策,德里的贾玛清真寺与阿格拉的泰姬陵交相辉映,成为文明对话的典范。当代的 “印巴连续六晚交” 文化交流活动中,两国艺术家同台演奏拉格音乐,作家共同探讨人性议题,证明文化纽带从未断裂。
破解冲突的关键,在于以文化认同消解政治对立。巴基斯坦学者阿马蒂亚・森指出:“宗教极端主义的泛滥,本质上是对多元文明传统的背叛。” 印度可借鉴中国 “和而不同” 的智慧,在克什米尔地区推行 “文化自治”;巴基斯坦则需摒弃 “两个民族” 理论的桎梏,通过教育改革重塑国民认知。正如中巴经济走廊所展示的,当基础设施建设与文化交流并行,地缘博弈亦可转化为合作共赢。
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面对印巴冲突,国际社会应秉持 “亲仁善邻” 的理念,推动双方回归谈判桌。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已通过上海合作组织平台提出 “双暂停” 倡议,呼吁印巴保持克制,并向巴方提供人道主义援助。沙特、土耳其等伊斯兰国家可发挥宗教影响力,促成双方在 “克什米尔非军事化” 等议题上的共识。
联合国的作用不可或缺。1948 年设立的印巴观察组虽因印度抵制而失效,但其 “监督停火、推动对话” 的机制仍具参考价值。国际社会应支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斡旋努力,通过多边平台为印巴提供中立的谈判场所,同时施压双方遵守《核不扩散条约》,避免局势滑向不可控。
“亲仁善邻” 不仅是治国之策,更是文明存续之道。印巴两国若能以史为鉴,放下历史恩怨,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寻求 “共同开发、非军事化” 的折中方案,在经济领域重启《印度河用水条约》谈判,必能化干戈为玉帛。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俄罗斯 “中国旅游年” 开幕式上所言:“亲仁善邻,国之宝也。” 当南亚次大陆的硝烟散尽,当印度河的河水再次滋润两岸农田,人们终将明白:和平不是强者的施舍,而是所有生命共同的权利。这,正是中华文明献给世界的永恒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