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是历史上一个众所周知的角色,他在秦国推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改革,这场被称为“商鞅变法”的运动,极大地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为后来的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商鞅的结局却是令人唏嘘的不幸,他最终被权臣所陷害,遭遇了残酷的五马分尸之刑。在他被处刑的那一天,秦国的百姓竟然欢声雷动,仿佛是为报仇雪恨般的庆祝。那么,商鞅虽有巨大功劳,为何秦国的百姓却如此欢喜呢?这其中的原因可归结为几个方面:其一,商鞅施行酷刑,残暴程度令人毛骨悚然,百姓因此苦不堪言;其二,商鞅的变法触动了许多既得利益者的痛点,令他们愤怒不已;其三,商鞅为人刻薄,常以权威自诩;其四,他将百姓与国家间的关系对立起来,导致民心向背。
首先,法家思想提倡严酷的刑罚,而商鞅担任秦国国相期间,以非人道的手段施刑,手段之残忍让人畏惧。他曾亲自前往国都周边的渭水,对一批罪犯进行处决,刀剑的寒光映衬在河水上,随后,他下令将那些无辜的尸体投进渭水,结果整条河流都被鲜血染红,犹如流淌的血海。而商鞅更是鼓吹轻罪重罚,这种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加深了百姓在生活中的剥削与压迫,令他们的生存环境愈加艰难。
其次,任何一项改革都难以获得所有人的赞同,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这是社会变迁的必然法则。然而,商鞅的变法特别针对旧贵族的利益,损害范围之广让他惹怒了多方权势者,甚至包括太子。这样看来,他并非只是得罪了少数人,而是触动了整个上层社会的利益。正如司马迁所言:“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有怨望者。”这些怨恨的情绪最终化为报复的动力,使得商鞅难以逃脱厄运。
第三,商鞅的个性也颇为高调,每次出行都要安排一支庞大的车队。车队中,不仅有全副武装的甲士坐于车上,车队两侧还需有一队操着长矛的武士与骑士护卫,仿佛没有众多的护卫他就无法外出般。这种过于奢华的排场,无疑让百姓对他产生了诸多不满,也加深了他们的仇恨。
最后,商鞅将人民与国家之间的关系视为对立的存在,似乎认为国家的利益与百姓的福祉是无法兼得的。这种思维方式使得他在推行政策时,未能顾及民众的感受,反而令百姓对其产生了深深的怨恨。在这样的背景下,百姓在得知商鞅被处刑的消息时,欣喜若狂的情绪似乎也不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