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时期,许多大家熟知的武将都曾有过投降的经历。比如,曹魏的五子良将之一的张辽,曾先后效力于丁原和吕布等主公;张郃曾是袁绍的部将,徐晃则是在杨奉被击败后才归顺曹操。同样,蜀汉和东吴阵营中也有不少降将,如姜维、潘濬、甘宁等。那么,问题来了,既然三国时期有这么多投降的将领,为什么于禁的投降却始终无法得到宽恕呢?
一、于禁投降前已经是名将
首先,导致于禁遭到后人批评的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几个方面。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他投降之前已经是曹魏的知名将领,并非默默无闻的人物。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于禁便在泰山郡同乡鲍信的招募下,参与了对黄巾军的讨伐。到了初平三年(192年),鲍信迎曹操出任兖州牧,同年,鲍信为了救曹操英勇牺牲,之后,于禁开始投效曹操。
在官渡之战之前,于禁便因为战功卓著,被封为益寿亭侯。此后,于禁还担任了偏将军、虎威将军、左将军等重要职位。值得一提的是,东汉末年时期,像刘备、马超等其他诸侯也曾担任过左将军这一职务。因此,在投降关羽之前,于禁已是魏国的高级将领。
与此对比,关羽被迫为曹操效力时,甚至连一个偏将军的职位都没有。而姜维在归降蜀汉时,也只不过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年轻武将,正是凭借在战场上的出色表现,姜维才逐渐崭露头角,最终升至蜀汉的大将军。相比之下,于禁在投降关羽时的地位显然更为显赫,因此他这次的背叛,便显得格外刺眼,成为他无法摆脱污名的原因之一。
二、庞德的宁死不降,使于禁形象更加黯淡
其次,庞德的英勇抵抗和宁死不屈让于禁的投降更显得耻辱。公元219年,关羽在襄樊之战中围困曹仁,曹操急忙派遣于禁和庞德前去增援。然而,关羽最终以水淹七军的奇袭成功击败了曹魏援军。在这场战役中,于禁几乎没有抵抗便投降关羽,转投敌营。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庞德的表现。他在面对关羽的劝降时,坚持抵抗到底,甚至在被俘后仍痛骂关羽,最后关羽为了成全庞德的忠义,亲自将其斩杀。尽管庞德之前曾投降曹操,但因为在与关羽对战时表现出宁死不屈的气节,庞德的忠诚得到了后世的高度赞扬,扭转了他曾经作为降将的负面形象。相较之下,于禁的投降行为,尤其是在此时的背景下显得尤为丢脸。如果曹操原谅了于禁的投降,显然会伤害到庞德家族的荣誉,也让曹操的名声受损。因此,曹操在得知于禁投降的消息后,感到十分震惊和失望,甚至觉得自己对于禁的信任完全错了。
三、于禁投降后未能再次立下战功
第三,于禁投降后,再也没有机会通过立功来挽回自己的声誉。公元220年,吕蒙在偷袭荆州后,关羽兵败被杀,于禁便落入东吴手中。此时的东吴已经向曹魏称臣,避免了与蜀汉的直接冲突。随着曹丕继位,于禁被孙权送回洛阳,结束了自己在东吴的短暂“流亡生涯”。
在此之后,无论是在东吴还是在蜀汉,于禁都未能再次得到重用,最终只是回到了自己的旧东家曹魏。这与姜维、张辽、张郃等降将的经历大不相同。比如,张辽在归降曹操后,继续出征四方,尤其是在合肥之战中,他以仅有的800人之力,成功击溃了孙权的十万大军,因此人们对张辽的评价中,常常忽略了他曾多次易主的事实。相反,于禁虽然在曹魏的地位较高,但由于没有机会重新证明自己的忠诚和能力,因此他只能带着“背叛者”的污名度过余生。
总之,于禁的投降不仅是因为个人的选择,更因为他在投降后未能通过战功证明自己的价值,导致他在历史上被批评甚至遗忘。而相较于其他投降的将领,庞德等人凭借坚守信念、宁死不降的精神,成功扭转了自身的名声,成为历史中的忠义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