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疆的丝绸之路上,有一个古老的边陲重镇。相传,曾有一位随唐朝玄奘法师赴印度取经的信徒,最终在此去世并被埋葬。于是,这个地方被称为“赛图拉”。这个维吾尔语的名字翻译过来就是“殉道者”的意思,意指那些为了信念付出了生命的人。
当地流传着一个不可考证的传说,曾经大明朝的关西七卫驻守此地时,遇到了唐朝戍边士兵的后代。而在清朝的死士初次来到这里时,也遇到过明朝戍卒的后代。虽然这些故事没有确凿证据,然而有一段历史却是可以考证的,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战士曾在赛图拉经历了所谓的“跨代换防”。
1950年3月,解放军第2军5师15团的一个加强连跨越了三座积雪覆盖的高山,来到赛图拉。当他们终于到达时,眼前的景象令他们大为震惊。在这片寂静无声的山巅哨所中,几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年轻人看到他们后,情不自禁地放声大哭,并不断念叨:“终于有人来换岗了!”解放军指战员们感到困惑,因为当时新疆刚刚获得和平解放,解放军进驻南疆也不过是刚刚开始,怎么可能有人在此驻守,更别提什么换岗了。那么,这个曾经流传着各种故事的赛图拉,到底是什么样的地方?解放军战士所遇到的,又是怎样的一群人?他们的结局如何?
要理解赛图拉的历史,我们不得不提到新疆,而说到新疆,便不得不提阿古柏和左宗棠。阿古柏,号称“中亚屠夫”,出生在中亚的塔什干附近。年幼时,他的父母双亡,被作为“变童”送给了当地的浩罕汗国统治者。显然,这段经历给阿古柏带来了极大的创伤,使他在内心深处种下了暴虐的种子。塔什干地区一度群雄并起,阿古柏长大后通过与当地首领的联姻,逐步扩大了自己的势力,最终成为一方霸主。
1864年,新疆爆发了大规模的反清起义,许多地方出现了割据政权,浩罕汗国趁机派遣阿古柏进入新疆,以便从中获取好处。1867年,阿古柏在南疆建立了所谓的“洪福汗国”。然而最令人气愤的是,沙俄和英国这对宿敌迅速承认了这个“汗国”的存在,并且积极支持阿古柏。英国不仅为阿古柏提供了大量武器援助,还从印度招募了大量工匠来新疆,帮助他建立兵工厂。英国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通过阿古柏控制新疆,从而扩展自己的势力。
在英国的支持下,阿古柏在1871年底迅速占领了新疆的大部分地区,事实上已经将新疆从清朝的控制下分裂出去。聪明的阿古柏还前往奥斯曼帝国,得到了苏丹的支持,甚至被授予了“埃米尔”的头衔,英国也并未反对,还帮助阿古柏获得了奥斯曼帝国的武器和军事支持。这时的阿古柏已成为清朝不得不面对的巨大威胁。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左宗棠的角色愈加重要。
当时的清朝由于刚经历了“太平天国”之乱,财力和兵力都非常匮乏,难以迅速应对新疆的局势。然而,随着日本在台湾挑起“牡丹社事件”,清朝不得不开始重视西北边防。左宗棠主张加强“塞防”,以防止英国和沙俄继续蚕食新疆。最终,清政府采纳了左宗棠的建议,决心采取“海塞兼顾”的政策。
左宗棠深知,只有打败阿古柏,才能有效遏制外敌的野心。他制定了周密的战略,决定从北疆入手,稳扎稳打,在收复北疆后,再向南推进,最终彻底消灭阿古柏的势力。左宗棠的计划十分精细,他知道新疆地广人稀,后勤补给困难,不能急功近利,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最终,经过几年的艰苦作战,清军于1876年成功收复北疆,并在1877年击败阿古柏,彻底恢复了新疆的稳定。
为了防止外敌再次侵扰,左宗棠决定在新疆的关键地区建立防线,其中赛图拉的战略位置尤为重要。赛图拉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高峰之上,地势险要,是新疆西部防线的要地。英国早就对这个地方心生觊觎,妄图将其作为侵占南疆的跳板。然而,这里海拔超过3800米,气候严寒,缺氧且辐射强烈,要进入这个地方必须翻越三座积雪覆盖的大山,极为艰难。
为了保卫这一重要战略位置,左宗棠指挥一支由100多名湘军士兵组成的敢死队前往赛图拉,历经千辛万苦,最终在赛图拉建立了第一个清朝哨所。士兵们在这里忍受着极度严寒和缺乏补给的困境,坚守岗位,确保新疆的安全。
随着时间的推移,赛图拉的驻守变得越来越艰难。清朝灭亡后,赛图拉的驻守也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时期。民国政府接管了赛图拉,但因财力有限,哨所的生活条件没有得到改善。驻守的士兵们常常面临缺乏食物和药品的困境。尤其是在大雪封山时,哨所的士兵只能靠玉米面粥度日,精神上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和孤独。
而直到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的驻防士兵才最终在赛图拉迎来了“换防”。1946年,最后一批国民党士兵在这里驻守,他们在等待着新一批士兵的到来,却始终没有等到。这些士兵最终与解放军的战士们相遇,当时的情景十分感人。解放军的战士们安慰这些辛苦坚守多年的国民党士兵,告知他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剧变,人民当家作主。最终,国民党士兵在解放军的陪伴下回到了故乡。
赛图拉的历史是一段充满英雄气概的篇章,许多曾经驻守此地的士兵为守卫国家的边疆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无论是清朝的戍卒,还是后来的民国和解放军士兵,他们的坚持与奉献永远铭刻在历史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