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关于唐朝的影视剧中,唐朝女性的形象往往呈现出一种略显丰腴的姿态,尤其是历史上以美丽胖态著称的杨贵妃,她的形象更是散发着一种雍容华贵的气质。那么,唐朝真的崇尚以胖为美吗?杨贵妃的身材究竟有多重呢?
在汉朝时期,审美偏好是清瘦的,女人们通常被期待拥有身轻如燕、体态轻盈的形象。像赵飞燕这样能在掌上舞蹈的轻盈美人,为了保持体形,常常想尽各种方法来减轻体重。然而,进入唐朝后,为什么会出现以丰腴为美的审美趋势呢?这其中有哪些文化和社会因素呢?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个问题。
首先,李唐皇室与游牧民族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游牧民族往往崇尚强壮的体型。这个历史背景为唐朝审美中的“丰腴”倾向提供了一些基础。随着游牧文化的影响,唐朝的审美便融入了对健硕体魄的喜爱,譬如喜爱丰腴的美人和雍容华贵的牡丹。
其次,唐朝时期国家的繁荣昌盛也为丰腴之美的崛起提供了土壤。在这段时间里,百姓生活安定,民众大多无忧无虑,日子过得安逸舒适。正如俗语所说:“心宽体胖”,在没有战争威胁、生活平稳的背景下,人们的心情愉悦,身体自然也容易变得丰盈。一个享受美好生活的时代,胖乎乎的身形似乎成了幸福的象征。
另外,唐朝是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长安作为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商人、学者和游客。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思想的交融,带来了审美的多元化。在这样一个时代,女性的身体形态和美学观念也发生了变化,胖美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流审美标准。
再者,男人的审美偏好也与这一现象密切相关。研究表明,大多数男性更倾向于喜欢稍微丰满一点的女性,因为丰腴的身形给人一种健康、温暖和安全的感觉。甚至在一些文化中,稍胖的女性被认为能带来好运,具有特别的魅力。
然而,唐朝对胖的偏爱,并不仅限于这些因素,背后还藏着更为复杂的社会和文化动因。虽然很多人可能将唐朝的审美归结为对胖的崇尚,但这一时期的审美标准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刻的文化背景。
我们在欣赏唐朝的艺术作品、书画或陶俑时,可以看到,那些美人多拥有圆润的面庞和丰腴的身材,她们或娇憨,或明媚,展现出大唐独特的美人文化。
唐玄宗在位期间,唐朝进入了开元盛世,但随着时光流转,唐朝的衰退开始显现。许多人将这种衰退归咎于杨贵妃,认为她是“红颜祸水”,这一观点过于片面且不客观。其实,整个朝代的衰落是多方面因素的交织,而杨贵妃不过是那个时代审美特征的代表之一。
说到杨贵妃,她不仅仅是唐朝第一美人,她的美貌和她的身世常常被文人传颂。杨贵妃以其绝世容颜征服了唐玄宗。她的美被形容为让鱼沉、雁伏、月害羞、花闭合,足见她的容貌对人们的深远影响。史书记载,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曾亲眼目睹她的美丽,甚至因其美貌而当场愣住。她的美,在唐代被传颂为一段传奇。
杨贵妃的美,不仅体现在面容上,身材也被视为美的标志。虽然历史并未对她的体重做出具体记录,但根据《长恨歌》中的“温泉水滑洗凝脂”一诗,我们可以推测她并非极度瘦弱,而是丰腴适中的美人。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杨贵妃的描述多为“胖瘦适中”,她的脸庞如芙蓉般美丽,身材丰腴而端庄,恰到好处的丰满让她散发出如牡丹般的雍容华贵。
唐朝的“胖美”并非意味着极度肥胖,而是对那种健康、圆润、略显丰满的身形的欣赏。杨贵妃并非那种拥有巨大身躯或水桶腰的女人,正是她的丰腴之美才成就了她在唐朝审美中的地位。
虽然没有准确的资料,但根据一些历史记载,杨贵妃的体重被推测为约69公斤,身高1.64米。按照现代体重指数(BMI)计算,她的体重指数约为25,属于“稍胖”范畴,而非肥胖。在唐朝,像她这样身高接近1.65米、体重大约130斤的女性,完全符合当时的美人标准。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现代的饮食结构也使得更多人面临肥胖问题。在当今社会,很多女性会羡慕唐朝的“胖美”标准,因为在那个时代,稍胖的身形不仅被接受,甚至被视为美丽的象征。然而,细究起来,唐朝审美中的“胖”并非现代意义上的肥胖,而是恰到好处的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