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绝对的军事力量来看,吴国和越国显然无法与晋、楚、齐、秦等四大传统强国相提并论。但若从阖闾和夫差执政时期的战绩来看,吴国在战斗中显然是占据了上风,甚至可以说,它在某一时段曾是天下无敌的存在。
公元前506年,阖闾对楚国发动了五战五捷,仅用十多天便成功突破楚国的防线,直捣楚国的都城,楚昭王因此被迫逃亡;公元前494年,夫差与越国进行了一场决定性战斗,迫使越王勾践亲自入吴投降;公元前484年,夫差在与齐国的交战中大获全胜,俘虏了齐国四大重臣,斩首三千;公元前482年,夫差率三万大军北上,与晋国在黄池举行盟会,成为当时的霸主。
尽管与不接壤的秦国相比,吴国在整体实力上较弱,但其他诸国却在吴国面前黯然失色。若以此为依据,很容易得出一个结论——若非夫差后期的昏庸,吴国定能维持强盛。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吴国的几场胜利背后,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原因。
例如,吴国确实成功攻陷了楚国的都城,但这一战的胜利,是建立在楚国为了防范晋国的威胁而布下重兵防守的基础上的。吴国的进攻可以说是趁虚而入,给了楚国一个措手不及的打击。尽管成功占领了都城,但楚国随后的恢复速度相当快,而吴国却未敢轻易再犯。
再如,吴国战胜齐国的胜利,和战胜楚国的过程十分相似。当时的齐国深受晋国牵制,吴国正是趁机给齐国重创,齐国当场陷入了困境。若论功劳,是吴国出奇制胜,还是晋国牵制齐国功不可没?即使吴国有所功劳,晋国的制约作用又怎能忽视呢?
此外,地缘政治因素也不容忽视。晋国、楚国和齐国都是大国,相互间的地理接壤让它们能够迅速展开军事行动。对这些大国而言,吴国的存在并未构成真正的战略威胁。即便吴国取得战功,也仅仅是因为其他大国的战略重心有所偏移,而并非吴国具备足够的实力能够摧毁这些强国。因此,吴国的胜利更多得益于大国之间的相互牵制。
实际上,吴国的存在与胜利依赖于这种微妙的地缘环境。每当夫差率军北上时,必然遭遇越国的偷袭,这正是吴国地理困境的缩影。吴国能否成功扩张,是否能够持续其强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地理形势。
回顾历史,吴国最终的灭亡原因,固然可以归结为多种因素,但从事后分析来看,可以清晰地看到,吴国的成败与其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若吴国能够不受地理限制,可以像一名刺客一般,趁大国之间的破绽出击,那吴国的命运也许会大不相同。但当周围有更多强国争斗,吴国的困境便无可避免。
吴国灭亡的结局,不禁让人联想到后来的秦国统一六国。秦孝公变法之前,秦国的情况也十分不妙,可以说,秦国在变法前的状况和春秋时期的吴国相似。若你说秦国当时很弱,似乎也并不完全正确;虽然秦国拥有不小的潜力,但在魏国的压制下,它并没有展现出绝对的强大。
有很多人认为:“如果晋国没有三分,秦国根本就没机会统一天下。”但实际上,秦国能否统一,并不完全依赖于晋国是否三分。如果秦国周围的国家存在着类似“刺客”般的对手,即使晋国三分,秦国也会被周围的夹击困住。与此相对,如果秦国周边没有这样的“刺客”,无论晋国如何分裂,秦国都有机会统一天下。
换句话说,这并非是商鞅变法的功劳,虽然商鞅的改革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环境才是最为决定性的因素。这种情况也并非仅限于中国历史,西方也曾诞生过凯撒、屋大维等雄主,罗马帝国一度辉煌,但为何始终未能完成大一统?这与个人能力无关,而是与当时的客观环境紧密相关。
那么,如果吴国能够击败越国并稳定局势,等待合适时机的到来,并且拥有像商鞅一样的改革者,是否能够取代秦国统一天下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考虑南北差异问题。历史上,直到朱元璋北伐统一中国之前,没有任何一个政权成功实现过自南向北的统一,而朱元璋的成功发生在公元十四世纪。
倘若忽视南北差异,吴国的成功便显得几乎不可能。吴国的西边是强大的楚国,而在面对楚国的威胁时,吴国的战略环境无疑是劣势。即便秦国在面对魏国时遭遇困境,却能顽强逆袭,吴国恐怕难以具备秦国那样的幸运。
更重要的是,函谷关的天险在历史上屡次证明了其战略价值,而吴国与楚国的边界并无类似的天险可言。楚国处于上中游,吴国位于下游,在地理上本就处于不利的局面,而全盛时期的楚国则能够轻松顺流东下,吴国难以防御。
从表面看,吴国和秦国似乎面临相似的战略困境,但实际上,两者的环境差距巨大。秦国凭借有利的外部条件,最终完成了翻盘,而吴国的命运注定无法如此幸运。
当天下的均势打破时,各国的命运也显现出更为清晰的轨迹。无论是吴国的困境,还是后来的秦国,环境的变化和地理位置对国家命运的影响,始终不容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