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年底,国民党面临败局,蒋介石已经预感到大势已去,开始为自己的逃亡做准备。为了确保重要财物的安全,他命令将大量黄金、白银以及珍贵的文物迅速转移至台湾。为此,他甚至动用了当时稀缺的飞机资源。
然而,就在飞机准备起飞的前一刻,人们才惊讶地得知,一架飞机竟然严重超载,必须减轻负担才能安全起飞。于是,飞机上的一些物品被迫丢弃,其中包括十块看似普通的大石头。
蒋介石和随行人员未曾察觉,这十块“大石头”竟然是极为珍贵的国宝——“陈仓石鼓”,有着“中国第一古物”的美誉。那么,陈仓石鼓到底是什么?它的历史和命运又如何呢?
很多人听到这个故事时,首先会问,陈仓石鼓究竟是什么?
其实,陈仓石鼓的本体是十面造型独特的花岗岩石块。每一块石鼓的形状都不规则,像是一个扁平的圆柱体,上窄下宽,高约三尺,中央微凸,因此被称作“石鼓”。
这些石鼓的价值主要源自两个方面:一是它的历史年代,二是其上所刻的文字。关于这些石鼓的年代,历史上存在不同的看法。有学者如韦应物和韩愈曾认为它们是周宣王时期的遗物,韩愈更是为此写下了《石鼓歌》。但也有如罗振玉、郭沫若等人认为,这些石鼓的刻凿时间应早于周宣王时期,是先秦时代的产物。总的来说,它们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
这些石鼓上刻有古老的文字,几乎无一人能够识别,这使得陈仓石鼓更加神秘。如今看来,陈仓石鼓的篆刻时间大约是在战国晚期,秦惠文王之后。石鼓上刻有十首诗歌,内容描绘了“秦王出猎”的故事。文字风格近似小篆,但又没有小篆的拘谨,整体布局独特而富有气韵,笔法刚劲有力,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
陈仓石鼓的首次发现可以追溯到公元627年,当时一位牧羊老人偶然发现了这十块石鼓,并将此事传回村中,寻求乡人解读石鼓上的文字。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地人都无法识别这些文字。于是,石鼓的名声开始远扬,许多文人纷纷前来,想要解读这些古老的文字并进行拓印研究。
然而,直到百余年后,仍然没有人能够识别出石鼓上的文字。这些石鼓逐渐增添了更多神秘色彩。直到安史之乱爆发,唐肃宗在逃难途中,命人将这些石鼓带到庸城,打算“把玩”一番。可惜,叛军紧追不舍,唐肃宗和群臣只能弃石鼓于荒郊野外,并宣称石鼓已经损毁。最终,这些石鼓得以保存。
尽管安史之乱最终平息,但石鼓依然处于动荡之中。公元806年,石鼓被重新挖掘,并于814年送至孔庙。不过,由于长期暴露于荒野,这些石鼓已经出现了损坏。甚至其中的一面石鼓神秘失踪了。
随着唐朝的衰落,凤翔孔庙所在地区也陷入了战乱,最终这九块石鼓也不知何时被盗走。从此,陈仓石鼓再度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直到北宋时期。
宋仁宗在查阅前朝资料时偶然发现了陈仓石鼓的记载,立即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下令寻找这些石鼓。在一番波折后,陈仓石鼓终于被找回,然而,它并未完好无损。为了将石鼓送进宫中,司马池(也就是著名历史学家司马光的父亲)在找到的九面石鼓中伪造了一面。这一举动最终暴露,宋仁宗对他大为震怒,并下令对其惩处。
然而,真正令陈仓石鼓进入历史的新篇章的,是丢失的第十面石鼓。公元1052年,一位收藏家向传师通过拓本的比对找到了这面石鼓的线索。经过一番调查,最终他发现这面丢失了两百多年的石鼓。
向传师并没有选择私自收藏,而是将其归还给了凤翔知府,最终实现了十面石鼓的“团聚”。然而,宋徽宗却因一时好奇,下令在石鼓的文字缝隙中填注黄金,导致靖康之变发生时,金兵顺带掠走了这些石鼓。尽管金人最后“买椟还珠”,仅仅带走了黄金,石鼓依旧遗落在荒野,但这一事件让陈仓石鼓再次遭到破坏。
南宋时期,石鼓被重新发现并送至孔庙进行保管。在随后的元、明、清三代,陈仓石鼓虽然经历了一些波动,但依然得以幸存,且一直保存在北京地区。直到抗日战争爆发,石鼓被迁往南京,再转送至重庆,最终在抗战胜利后又被送回南京。
随着国民党在解放战争中的失败,蒋介石企图将大量文物送往台湾以保全国宝,包括陈仓石鼓。但由于飞机超载,工作人员无意中将这十块宝贵的石鼓丢弃在了大陆。
如今,尽管陈仓石鼓最终未被送往台湾,却仍然得以保存,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它不仅是九大镇国之宝之一,更被誉为大秦帝国的“东方红”。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许多文物仍然流失海外,甚至永久消失。例如,商朝时期的“双羊尊”在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遗失,现藏于英国博物馆;宋徽宗的《五色鹦鹉图》在民国时期流入日本,现被美国波士顿美术馆珍藏;圆明园的十二生肖铜像中的五尊至今下落不明。
这些文物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历史与荣耀,它们的失落提醒着我们,历史的伤痛并未完全愈合。我们应当努力发展,争取将属于我们的文化遗产带回,传承给未来的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