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末代皇帝朱由检曾有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他将大明灭亡的责任推给了当时的朝臣,自己则试图撇清与亡国的关系。然而,这种说法大错特错。
朱由检无疑是亡国之君。从军事、经济、政治等各个层面来看,他的表现都堪称典型的亡国之君。历史上,许多人因他勤政节俭而对他产生同情,但其实这种同情完全不必要。
朱由检的所谓“勤政”实际上是毫无规划、盲目冲动的表现,他频繁斩杀大臣、处决武将,毫不考虑后果。正是这种过度的“勤政”使得国家愈发混乱,敌人愈发强大,明朝的灭亡也因此加速。
至于朱由检的节俭,那简直是天性使然。他死后,李自成在皇宫的府库里发现,居然有高达三千七百万锭的旧金,这些金锭年久未曾动用,每一锭都标有“永乐”字样,意味着这些银子已经积存多年,价值更是惊人——合计达一亿八千五百万两白银!如此巨额的财富,朱由检竟将其牢牢锁在宫中,舍不得动用,反倒向朝臣和百姓募集资源,在国家危亡之际,他的吝啬态度更显得异常冷酷。这种吝啬不仅仅体现在物质上,更影响了他对百姓、对文武百官的态度,使得他以更加刻薄的方式对待国家和人民,仿佛巴望着大明尽早灭亡。
朱由检的一生都与“银子”密切相关,他因金钱而丧失了国家的命运,最终亡于此,甚至让他背上了丑名。在对待农民起义和满清入侵的过程中,朱由检为了筹集战争费用,先后强征了数次赋税。崇祯三年(1630年),他加征了“辽饷”,每亩地加征三厘银;崇祯十年(1637年),为了镇压农民起义,他又加征“剿饷”,每年征银三百三十余万两;崇祯十二年(1639年),又强行征集“练饷”,每年银额高达七百三十余万两。这一连串的征税举措直接逼迫了百姓反抗,最终导致了民众的普遍动乱,而朱由检还一直对国家的财政状况漠不关心,这种行为可谓是自掘坟墓。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认为朱由检是因为没有足够的国家财政才能不得不如此苛刻地征税。事实并非如此,明朝的财政实际上并非贫困,而是被一个个贪婪的王爷吞噬掉了。
其中,福王朱常洵的例子最为突出。他是万历皇帝的宠爱之子,而万历对他几乎没有任何约束。为了宠爱福王,万历不仅为其提供了大量的矿产税,还将河南四万顷土地赠予福王。由于大臣的反对,实际给了两万顷,但即便如此,福王所拥有的土地已经占据了整个河南,甚至有了征收杂税的权力。福王的奢靡生活,令百姓怨声载道。每当福王迁移时,一支庞大的船队会护航,气势如同帝王出巡。最让人愤慨的是,他为了追求财富,直接提高了土地的租金,还派遣官员强行丈量土地,使得地方民众苦不堪言。福王的贪婪堪称极致,最终也因李自成的起义而丧命。
这只是一个缩影,事实上,明朝末期的亲王数量庞大,65位亲王、924位郡王,这些王爷的奢侈生活极大地耗费了国家的财富。就福王一人而言,他的财富就足以让大明王朝倾覆,而数百位王爷的贪婪最终也导致了整个朝廷的空虚。
这些王爷的富贵,正是由朱元璋一手造成的。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最初仅以一个碗为生活,后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建立了大明基业。他的功绩不可否认,但正因为他的自信和刚愎自用,才做出了封王的决策。朱元璋曾认为历史上诸如周朝、汉朝的分封制度失败,是因为他们的基因不行,然而他并未意识到,自己的封王制度同样存在巨大的隐患。为了捍卫自己的权威,他坚决推行了分封制,甚至毫不犹豫地处决了反对者。
虽然朱元璋的分封政策并没有立即导致大明的灭亡,但这为之后的王爷贪污腐败埋下了深深的隐患。朱元璋的后代,尤其是朱由检,未能继承其雄才伟略,最终导致了大明的崩溃。
因此,朱由检的名言“朕非亡国之君,诸臣皆是亡国之臣”,实则是错的。若要真要追溯原因,应该是:“高祖洪武乃亡国之君,朕不过一过客耳。”
(创作不易,关注就是最大鼓励,谢谢!)
(话题征集:创作最难的不是写作,而是写什么!各位喜欢什么话题,可以留言!尽量满足,尽量让大多人看得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