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7世纪和18世纪的中亚地区,准噶尔汗国无疑是清朝的主要敌人。随着其领土的逐渐扩大,准噶尔汗国压缩了其他蒙古部落的生存空间,先后占领了叶尔羌、入侵西藏,甚至与清朝进行长达百年的战斗。从康熙时期到乾隆时期,清朝终于在乾隆年间彻底消灭了准噶尔汗国。那么,为什么准噶尔要选择向东与清朝开战,而不是选择向西扩张呢?
在明朝的末期,蒙古各部落已经划分为多个不同的派系,其中包括漠南蒙古、喀尔喀蒙古、卫拉特蒙古等。准噶尔则是卫拉特蒙古的一个部落,在明朝末年,瓦剌部落中的准噶尔较为强大。随着后金政权的建立,漠南蒙古最早归顺了后金。皇太极即位后,改国号为清朝,喀尔喀蒙古和卫拉特蒙古相继向清朝称臣,蒙古的版图逐渐纳入清朝的控制。然而,清朝当时面临的任务繁重,导致准噶尔在蒙古高原上得到了相对发展的空间。
准噶尔逐渐壮大,和硕特蒙古迁徙至西藏、青海,而土尔扈特则迁往中亚。杜尔伯特部落被迫归顺准噶尔。噶尔丹在这一时期崭露头角,自称准噶尔汗,并在其领导下,准噶尔部落逐渐巩固了自己的力量,许多原本松散的卫拉特蒙古部落开始被准噶尔统一。噶尔丹不仅大力扩展领土,还改进了部落的组织结构,改变了传统的部落联盟性质,并通过取消各部族的权利,使得所有权力集中在自己手中,从而将准噶尔从一个松散的联盟转变为一个集中的国家。最终,准噶尔汗国正式建立,领土扩展至部分中亚和新疆地区。
准噶尔汗国的建立,意味着卫拉特蒙古与清朝的传统主从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卫拉特蒙古不再是清朝的附属,而是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权。此时,清朝正在处理内部事务,虽然与准噶尔之间的关系日益紧张,但并未立刻采取行动。直到噶尔丹进攻喀尔喀蒙古并向康熙求援时,清朝才开始正式介入,准噶尔与清朝的对抗由此拉开帷幕。
准噶尔对清朝开战,首先是因为其希望能够统一所有蒙古部落,建立一个完整的蒙古帝国。噶尔丹的目标是扩大自己的疆域,并通过对喀尔喀蒙古的征战,迫使其向南迁移,彰显了他对清朝的藐视。1688年,准噶尔再次向漠北发起进攻,土谢图部和车臣部只得撤退到内蒙古。内蒙古在当时是最早归顺清朝的蒙古部落,但噶尔丹并不担心清朝的干预,因为他认为清朝不会插手蒙古事务。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噶尔丹大肆掠夺内蒙古的人民和财富。
策妄阿拉布坦即位后,准噶尔进一步扩张领土,直接派兵进入西藏,并将新疆、青海、蒙古高原以及哈萨克斯坦和阿富汗等地区纳入其统治范围。因此,准噶尔攻打清朝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夺回所有蒙古部落的控制权,同时还想从清朝手中获取更多的资源。
另一方面,准噶尔在名义上曾是清朝的附属,若要实现完全独立,便必须与清朝对抗。在这种情况下,准噶尔的独立意图显而易见,但清朝始终未放松对其的控制,准噶尔始终处于清朝的压制之下。为了摆脱清朝的束缚,准噶尔只能通过打败清朝实现真正的独立。
对于为何准噶尔没有向西亚方向进攻,原因可以追溯到准噶尔与哈萨克汗国的冲突。噶尔丹统一准噶尔之后,立即将兵力部署到哈萨克汗国。面对准噶尔的强大攻势,哈萨克汗国的抵抗几乎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连大汗都被准噶尔武士所杀。征服哈萨克之后,噶尔丹便开始专注于对漠南蒙古和喀尔喀蒙古的进攻。
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后,虽然在表面上向清朝示好,但他意识到与哈萨克汗国的冲突可能成为突破清朝封锁的关键。他开始重新考虑向哈萨克推进,但与此同时,他也明白若继续向哈萨克扩张,必然会引发沙俄的干预,这可能导致清朝从背后发动攻击。因此,阿拉布坦选择继续与清朝对抗,而不是向西亚进攻。
在策妄阿拉布坦的领导下,准噶尔不仅对哈萨克汗国发起攻势,甚至在西藏进行扩张。当雍正继位后,策妄阿拉布坦支持罗卜藏丹津在青海的叛乱,最终被年羹尧平定。雍正感到准噶尔势力日益强大,因此开始与准噶尔议和,划定边界。
综上所述,准噶尔选择与清朝对抗而非进攻西亚,是基于其战略目标、对独立的渴望以及对西方其他国家的实际情况考量。
康雍乾三代时期,准噶尔汗国的实力逐渐衰退,尤其是在乾隆年间。乾隆决定消灭准噶尔,是因为准噶尔内部爆发了叛乱,达瓦齐与阿睦尔撒纳争夺汗位,而阿睦尔撒纳最终选择投靠清朝,愿意帮助清朝打击达瓦齐。乾隆在得到这一信息后,迅速派兵进攻准噶尔。经过一系列战斗,准噶尔的部落最终被清朝完全征服,准噶尔汗国也因此走向灭亡,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