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年号“建文”。年轻的建文皇帝书生气十足而又温文尔雅,他继承了他父亲朱标的温和和好思考的脾性。他腼腆,且又毫无国政经验;且不说和他的皇爷爷相比,甚至比起他的雄才大略的叔父们,他也没有那种自信心和坚强的性格,甚至也没有那种能力。这位年轻皇帝的温顺性格和儒家教育,因此他衷心向往的是实行理想的仁政,努力实行一些较大的变革,但这些变革却招致了灾难性的后果。
在大家的印象中,建文皇帝在位很短就被叔叔燕王朱棣赶下台,其实他在位满打满算有四年多的时间。年轻的朱允炆即位之初,就开始考虑怎样增强自己的权力而同时削弱诸王(叔叔)的权力,并且利用或有或无的罪名对那些较小较弱的藩王采取激烈的行动。一年之内在周王朱橚等五个举足轻重的藩封被废之后,燕王朱棣便成了下一个目标。后世有人说,建文帝应该第一个就对燕王朱棣下手,这样才不至于给燕王朱棣集结部队和准备的时间,其他藩王也不会翘首以盼把燕王朱棣当成救星,导致形成反对自己的地方合力。
公元1399年,燕王朱棣就誓师抗命,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史称“靖难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间开始了一场血腥的、持续三年的军事对峙。在叛乱开始的时期,燕王尚不占兵力上的优势。他的军队只有十万人;除了他的封地北京之外他也没有能够控制任何其他领土。南京的建文朝廷有一支三倍于燕王军队的常备军,拥有全国的经济,并且已经废除了几个藩国。但燕王的领导能力、高素质的军队却非朱允炆可比。随着战争时间的延长,朝廷指挥不当、兵力孱弱、内部松懈的缺点严重影响了战局。直至节节败退,许多将领投降了燕王。
公元1402年,燕军渡江直逼南京城下,谷王朱橞与曹国公李景隆开金川门迎降,京师(今江苏南京)遂破。燕兵进京,在燕王军队抵达后的一场混战中,南京城内的皇宫大院起了火。当火势扑灭后在灰烬中发现了几具烧焦了的残骸,已经不能辨认,据太监说它们是皇帝、皇后和他的长子朱文奎的尸体。朱棣登位后,残暴地将忠于建文的诸臣剥皮的剥皮,下油锅的下油锅,把他们的女眷罚到教坊司当官妓,实行残酷的“转营”,即轮流送到军营中去,一个女子每一日一夜要受二十余男子的凌辱,情况还要经常报告朱棣,有被摧残至死的,朱棣就下圣谕将尸体喂狗吃了。
朱棣在即位后,下令搜寻朱允炆,这是历史事实。朱允炆的真正下落,至今仍是一个未揭开的历史之谜。谁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烧死了;后来对他的帝业抱同情心的历史学家们都说他乔装成和尚逃离南京。当时官方的记载当然只能说皇帝及其长子已死于难中;否则,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顺地称帝了。因为无法找到建文帝,所以建文帝成了明朝唯一没有陵墓的皇帝。据清张廷玉《明史》记载,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恩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同谋僧十二人,皆戍辽东。自后滇、黔、巴、蜀间,相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正德、万历、崇祯间,诸臣请续封帝后,及加庙谥,皆下部议,不果行。清朝时期乾隆皇帝诏廷臣集议,追谥曰恭闵惠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