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名晨跑市民在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突发心脏骤停,情况危急。幸而也在晨跑的航空总医院主管护师郑野果断伸出援手。经过紧张的抢救,患者转危为安。
郑野在日常工作中指导患者接受检查
当天,正在奥森公园晨跑的郑野发现前方一名50岁左右的男性跑者突然倒地。她快步上前,发现对方已经失去意识,蜷缩在地。凭借10余年的心内科工作经验,她判断对方可能发生了猝死。
“赶快拨打急救电话!”她一边指挥路人,一边按照急救流程拍打病人肩膀并大声呼唤,“醒一醒!能听见吗?”对方并没有反应。经检查,对方颈动脉无搏动、瞳孔散大、口吐白沫。
在进行紧急实施心肺复苏过程中,郑野伸出手指检查了患者气道情况、清理了分泌物,防止出现气道堵塞的情况。
急救就是与时间赛跑。心肺复苏及时展开。另一名跑友配合郑野对患者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共同实施生命救援。“我是医生,我来帮忙!”三组胸外按压过后,一名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的医生也加入了抢救行列。
很快,患者胸廓有了起伏、恢复自主呼吸,并发出呻吟声。“您吃早饭了吗?平时有基础病吗?”这一次,对方清晰的回答了问题,大家都松了一口气——抢救成功了!整个施救过程持续约7分钟。
一同晨跑的患者妻子从身后赶了上来。这时,急救车也抵达了现场,患者被及时送往附近的医院接受进一步治疗。患者的妻子坚持要互加微信表达感谢,郑野笑着婉拒了,“赶紧上车吧,病人正需要照顾,救人最要紧!”
由于施救时曾拨打过患者家属的电话,当天中午,郑野的微信接到了一条好友申请——“我是您今天救的人。”郑野通过了微信。
紧接着,弹出的信息是——“谢谢您,多亏有您!”对方告诉郑野,由于抢救及时,他的心脏没有严重损伤,再观察两天就可以出院了。“一看您就没事儿了,都能玩手机了。”郑野打趣着宽慰患者同时,也感到了巨大的成就感。
“遇到紧急情况,来不及多想,救人的动作是‘肌肉记忆’也是本能反应。”郑野从事护理工作已超过30年,她说:“对于我们医护人员来说,治病救人是天职也是日常。”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孙乐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