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是清王朝近300年统治的奠基人和开创者,也是历史上白手起家的典范之一。
努尔哈赤年轻时,以父祖留下的13副遗甲起家,不断向周边扩张势力,后来统一女真各部,建立了后金政权,即为清朝的前身。
不过,爱新觉罗家族开创一代王朝的事业,并不是一代人完成的。努尔哈赤25岁起兵,在58岁建立后金称帝,而在68岁崩逝时,尚在大明天启六年(1626年),明朝的国运未尽,后金仍还只是偏霸一隅。只是后来遇上李自成之乱,给予了爱新觉罗氏天赐良机,才得到了入主中原,建立起新的大一统王朝的机遇。
努尔哈赤临终前,爱新觉罗家的事业还处于草创阶段。而一个政权要得到延续,必须制定相应的政治制度,规定权力如何传承。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大多数采用的是嫡长子继承制,以保证皇统系于一脉,不能旁落,但努尔哈赤显然有不同的想法。
努尔哈赤在建立后金政权后,虽然敕封了自己的几位子侄为四大贝勒、四小贝勒的“八固山之王”,但对于未来何人能继承他本人的“汗位”或皇位,努尔哈赤始终讳莫如深。
随着努尔哈赤逐渐年老体衰,他的儿子们对这种继承人缺位的现象的担忧愈加明显。因此,在天启二年,也就是后金的天命七年(1622年),八位固山之王约好,同时觐见努尔哈赤问道:“我等何人可嗣父皇,以登天赐之大位,俾永天禄?”
这句话问出来,言外之意有诅咒努尔哈赤早死的意思,若努尔哈赤年轻十年,必然会严惩带头的人,但此时他自知年迈,不得不认老,必须为自己身后的事业做出指示。《武皇帝实录》记载,努尔哈赤回答道:
“八固山王,尔等中有才德、能受谏者,可继我之位。若不纳谏,不遵道,可更择有德者立之。倘易位之时,如不心悦诚服而有难色者,似此不善之人,难任彼意也。”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努尔哈赤最初设想的制度,并不像中原王朝一样指定一个太子,然后父死子继地将政权一直延续下去,而是类似于西方元老议会制的制度。满洲有八旗兵制,八固山王各为一旗的旗主,通过选举的方式从中推举一人,成为新任的皇帝。由于皇帝的权力并非“受命于天”,而是众人选举出来的,所以如果大家发现皇帝不够资格,也可投票把他换掉,另选一人为皇帝。
除了皇帝以外,另外七位固山王也是如此。如果诸王中有能力不足的,也应该从本旗的子弟中挑选一人替换,而且人选不限于该王的儿子。
努尔哈赤的这种政治理想,其根源在于对自己后代的一种大家长式的关怀,希望子孙们能够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不以一人为尊,而排挤打压其他兄弟。
不过,努尔哈赤的初衷虽好,但却没有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八王共议国政的最终决策权如何实现?如果出现4票对4票的情况该如何?不合格皇帝的退位机制如何操作?这些关键问题,努尔哈赤都没有给出答案,因此也只能是一个不现实的政治设想,如果强硬推行,可能反而会导致八王之间的纷争和决裂。
努尔哈赤之第八子,清太宗皇太极的即位,就是没有通过努尔哈赤的册立,而是由于兄弟的支持而实现的。努尔哈赤的志向还只是偏安于东北,而皇太极的野心是入主中原,那么必须保证政令统一,防止内部分裂。所以皇太极利用儒家的孔孟学说巩固皇权,削弱诸王的权力,相当于推翻了努尔哈赤的祖训。从此清朝皇帝“圣圣相承”,后一任皇帝皆有前一任所册立,努尔哈赤临终前的遗言,终清一世都没有真正得到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