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年前,捷克斯洛伐克仍然是一个整体的国家,尚未分裂成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国家。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在政治上完全依附于苏联,充当其忠实的“小跟班”。然而,就在这一年,这个“小跟班”开始踏上了一条改革之路,试图建立符合捷克斯洛伐克自身特色的社会主义模式,渴望走出苏联直接控制的阴影。
捷克斯洛伐克的这一系列改革行动,令苏联感受到自己在东欧地区的权威正遭到严重挑战。于是,1968年,苏联决定派遣多达50万的华沙条约组织军队进入捷克斯洛伐克,进行武力干预,防止改革进一步深化。同年,该国的总书记也被送往莫斯科“谈话”,以此彰显苏联对其卫星国的强硬态度。这一系列的举动,无疑证明了苏联的霸权本质,任何试图挑战其权威的行为都被视作“叛乱”。
如果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都被归纳为“叛乱”,那么在同年,另一个改变了苏联对外团结基础的国家,便彻底展现出了“叛徒”的特质。究竟是何缘故,让当时强势的苏联,在面对这个“叛徒”的时候,却选择了沉默,未曾出兵相向?
时光回到1968年,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之后,阿尔巴尼亚作为华约组织的一员,公开宣布退出。阿尔巴尼亚直言不讳地说,继续留在这个组织中,将让其沦为苏联的傀儡,甚至在未来面临像捷克斯洛伐克一样的入侵。这一举动,显然是一种直接挑战苏联冷战阵营基础的行为,令国际局势更加复杂。
二战结束后,全球的两大超级大国迅速进入了对峙状态。1949年,美国在欧洲主导成立了北约,力图在冷战初期确立自己的军事同盟,同时促成了多国签署《巴黎协定》,将西德纳入西方阵营。对此,苏联则迅速发出外交照会,警告数十个欧洲国家,试图制止德国的崛起与复苏。
然而,美国毫不在意苏联的抗议,坚定不移地走向了超级大国的道路。在这种背景下,苏联只能拉拢东欧的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华约组织,以与北约形成全方位的对抗。两个军事集团的形成,也标志着冷战初期的格局逐步固化。
在苏联的战略规划中,欧洲所有社会主义国家都被视作对抗美国的战斗武器。因此,苏联渴望将所有欧洲的社会主义国家纳入到华约之中,以构建强大的抗美联盟。然而,正在此时,南斯拉夫的关系显著恶化,作为一个强大的巴尔干国家,它选择了不加入华约。
为了更好地控制巴尔干半岛,阿尔巴尼亚迅速进入苏联的视线。刚加入华约不久的他们,误以为这是一个各国平等的军事同盟,殊不知华约的本质与北约截然不同。
在华约中,苏联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借助这个组织限制成员国的主权,所有国家逐渐沦为苏联的附庸国。随着时间的推移,华约内部对苏联的意见愈发不满。这种情况在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后更加明显,各国都感受到了“唇亡齿寒”的紧迫感,正是这样,阿尔巴尼亚选择了退出。
至于苏联为何没有选择出兵攫取阿尔巴尼亚,首先,因为阿尔巴尼亚与苏联之间隔着南斯拉夫,其间的地理障碍让出动军队难度加大。其次,已经有参战经历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激起了国际社会和华约内部的广泛不满,如果再次出兵,将让其它成员国更加担忧不已。最后,南斯拉夫的存在让苏联忌惮,如果贸然出兵,极可能引发与南斯拉夫的直接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