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我以为项羽和宋襄公很像,都是属于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具备贵族气质的君主
今人骂宋襄公假仁失德,犹如蠢猪;其实《公羊传》之所以将他列入五霸,恰是因为他恪守仁义——春秋前期打战,的确是要等到双方列阵才进攻,不用偷袭、不抢先机(参看长勺之战)。从这个角度而言,宋襄公并无错,他做了自认为君子应该做的,哪怕是输掉战争,倒也光明磊落。
项羽也是如此,他与刘邦最大的不同是,刘邦可以毫不顾忌面子,毫不在意身段,是个彻彻底底的现实主义者(无贬义),得了胜就往儒生帽子里撒尿,打了败仗就丢下老子儿女自己逃命。四年的楚汉战争中,正面交战刘邦一败再败,但他不认为败是羞耻,完全可以聚集残部再来一次。而项羽不同,他的自尊心不允许他接受亭长施舍性的摆渡,更不愿以战败者的身份去见江东父老——他大约在战败前从未想过自己会战败,因此事到临头以为万世皆休,索性痛快地承认失败、一了百了。这种傲气,虽然看起来近于愚蠢,然而和西方的骑士精神、和武士道之耻感不是很相似吗?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和他有关的许多事迹后来逐渐演化为成语。如釜底抽薪,背水一战,霸王别姬,四面楚歌等等。在一人身上发生这么多的成语故事,实属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骁勇善战,高傲霸气,满腹热血,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傲气冲九霄,目中无世人。千古无二者,唯有楚霸王。
在突围的过程中,遇到一农夫老伯,项羽向其问路,老伯故意指错方向,使得项羽在逃跑的过程中迷了路,导致始终无法摆脱刘邦的追击。这让项羽非常的恼怒,当当的西楚霸王,竟被一老农给戏耍了。当他逃到乌江边上时,刚好乌江亭长带着一条小船在江边等他,准备渡他过河,到江东去,然后卷土从来,由于刚被农夫所骗,现在如果再被船夫所骗,然后被活捉,那他项羽的一世英名,必将毁于旦夕之间。
这时的项羽开始改变继续逃生的念头了,因为他明白一点,只要他不死,刘邦是绝对不会放过他的,哪怕追到天涯海角,现在就凭船夫一条小船,怎能保证他安然无恙的渡过乌江。就在项羽忧郁徘徊期间,刘邦的追兵也赶到了乌江边上,项羽明白现在唯有一死,才是最好的归宿。即使他过江到了江东,刘邦的追兵,也会随后赶到的,绝对不会给他留下任何喘息之机,也只有他死了,刘邦也才能睡的安稳,也才能成为天下真正的王者。为了不被活捉受辱,项羽在伤痕累累,力尽之时,选择了自刎而死,从此盖世英雄项羽魂归大海。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霸王,关于他的传说汗牛充栋,这其中又以他自刎乌江最为慷慨悲壮,在民间流传也最为广泛。关于他的死有几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是以南宋词人李清照为代表,她在《乌江》中写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几千年来这些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
目前流传最为广泛的说法是“羞见江东父老”。据史书记载;项羽战败被刘邦军队追赶至乌江边,江边只有一只小船,船家力劝项羽乘船过江以图东山再起。项羽仰天长笑,说:“天要忘我,我为何还要过江。跟随我征战的八千江东弟子,今无一人生还,就算江东父老不计较并继续拥我为王,可我还有何面目再见江东父老。”便不肯过江,带领少数残部与追上来的刘邦大军作了一次拼死之战,不敌后自刎而死。
还有一种 说法是项羽生性多疑,当时刘邦已到处贴榜文,如有活捉或杀死项羽者,赏黄金千两,官封万户侯。项羽难免怀疑船家说谎骗自,想在江中把自己淹死好去领赏,所以不肯过江。故托以江东父老之言为解。这种说法虽然只是一种推测,但是也在历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所以决然自杀是“为早日消除人民的战争苦难"。例如吴汝煜先生就认为,长期的内战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项羽认识到这一点后,产生了尽早结束这场战争的想法。因此他放弃了船家劝他东渡为王的意见,毅然自刎而死。这种把项羽说的非常高尚的说法也有人提出反对,认为项羽是一个很残暴的人,这一点可以找到充分的史料作为依据。《史记》中就记载了项羽在灭秦过程中屠襄城、坑杀20万降卒的行为此外,楚汉战争爆发后,他依旧没有改掉滥杀恶习,“所过多所残灭"。这样的一个人,怎么可能以牺牲自己的方式来消除人民的痛苦?这显然不符合项羽“欲以力征经营天下"的性格特征。
根据史书记载项羽当年曾经坑杀20万秦兵,火烧秦朝宫殿三个月;如此暴虐嗜杀之人,也不太可能为了免除百姓疾苦而至自杀身亡?
从项羽当时撤走的路线来看:长江以南是项羽的执力范围,是他发迹崛起的地方,即使在楚汉战争后期,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尉等依然服从项羽,尤其是南楚临江王共氏,直到项羽死后仍忠于项王,抗拒刘邦。一旦项羽顺利渡江。完全可以重整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亦非没有可能之事。项羽从十面埋伏突围之后,直奔江东方向,也正是因为他的目标很明确,就是渡过乌江,何以到了乌江口,却选择了自刎?或许,项羽当时并非是不肯渡过乌江,而是根本没有机会渡江。
让我们来找到项羽真正死亡的地点
《史记》、《汉书》、《楚汉春秋》关于项羽之死的描述,除《项羽本纪》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两处涉及乌江外,其余无一处写到项羽乌江自刎。反倒是明确提到: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汉王刘邦也是一代枭雄,怎容许项羽渡过乌江,放虎归山?为此,刘邦派遣大将灌婴追杀项羽。项羽突围逃至东城时被汉军再度包围,混战中即被灌婴杀死。而据考证,乌江离东城还有240华里,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更别说是有渡江的机会而不渡江了。所以其实最后的答案随之可以知道:项羽没过乌江不是不肯而是再也没机会不能回去了。本节历史趣闻到此结束,各位看客是否还有其他观点呢?